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亲合力>》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名著,尚留下大量书信。作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
王炳钧,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90年获汉堡大学博士学位。著有《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54年以来在德国的接受史》(法兰克福,1991年); 《弗兰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权力结构问题》。
杨劲,德国洪堡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本雅明:《经验与贫乏》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 《经验与贫乏》 我们的读物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老人在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们,在他的葡萄种植园下面藏着宝物,只待他们去挖掘。他们挖啊挖,却连宝物的影子也没挖到。秋天到来时,没有任何地方像他们的葡萄种植园那样果实累...
评分在《城徽》中,卡夫卡翻转了《圣经》对修建巴比伦塔的记叙:《圣经》中,人们修建巴比伦塔带着通往天国的紧迫与坚定;而在卡夫卡笔下,人们对巴比伦塔的修建则永远处在无限的延宕之中,“仿佛眼前还有几百年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延宕同时又与一种坚定的进步理念相联...
评分在《城徽》中,卡夫卡翻转了《圣经》对修建巴比伦塔的记叙:《圣经》中,人们修建巴比伦塔带着通往天国的紧迫与坚定;而在卡夫卡笔下,人们对巴比伦塔的修建则永远处在无限的延宕之中,“仿佛眼前还有几百年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延宕同时又与一种坚定的进步理念相联...
评分在《城徽》中,卡夫卡翻转了《圣经》对修建巴比伦塔的记叙:《圣经》中,人们修建巴比伦塔带着通往天国的紧迫与坚定;而在卡夫卡笔下,人们对巴比伦塔的修建则永远处在无限的延宕之中,“仿佛眼前还有几百年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延宕同时又与一种坚定的进步理念相联...
评分[本文原為研討會論文〈戰爭、技術媒體與傳統經驗的破滅:論魯迅小說中的「暴力」與「破壞」〉的第一節,論文全文已刊於薛毅、孫曉忠主編的研討會論文集《魯迅與竹內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正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言:「心神渙散者也能養成習慣。」...
当代文学和艺术研究陷入了两重困境:其一是文本细读与形式主义分析,它们将意义圈定于最为表浅的言语和图像符号层面,而自我局限于贫瘠的文本/图画内部和既有的符号结构中——它们繁琐的手法不是在分析文本,而是在对死物进行考古;其二是外部分析与社会批判,它们将意义锚定在文本/图像的外部,通过意识形态的赋魅和作者八卦的闲扯将文本/图像当做文化河流中的任意一颗水滴——它们用傲慢与无知奴役文本/图像,把文本/图像当做工具。浪漫派的内部分析可以说奠定了雅明叔一生的文学批判理念——从文本的深渊中,觅得永恒不变的理念姿态,从而唤醒文本/图像的内在生命力,使文艺批评产生真正的现实力度。对本雅明而言,卡夫卡是将世俗小说当做圣经写作,而他的内部批评是将世俗文本当做圣经解读。此外还有瓦尔堡的无名之学。阿甘本对此多有著述。
评分似乎是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的《经验与贫乏》中相关部分的再版,并非新译,译者皆为王炳钧和杨劲二人。本雅明的这本小书,其重要性不必待言。一些关键术语概念的翻译上,可以再商榷,尤其是涉及费希特的部分。
评分文学作品永是未完成形态,只有在批评引发的无限自我认识中才能趋向完成,资瓷这恣意发挥的自我意识。但如果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理性的自我检查,有些搞文学的做哲学,其脑洞真能捅破天。此外,译者哲学功底不好,几处地方把先验和超验弄混了。
评分王老师的翻译,不差,但是难懂。句子的重点和行文的逻辑无法在阅读中跳出来,但来来回回对照着读的时候却是很好的助力。
评分本雅明的博论,书是好书啦,只是有人吐槽太贵,不到两百页卖四十多。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