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弗雷迪,税务所小职员,内向孤僻,性无能,唯一的爱好是收集蝴蝶标本,自诩“收藏家”。
他一直默默窥视着少女米兰达——本地名流,艺术学生,美得让人喘不过气。 一次意外的彩票中奖在弗雷迪心底萌发了一个病态畸形的念头:俘获他最得意的一件“藏品”,通过囚禁让米兰达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甚至,爱上他。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1926-2005):
1926年出生在英国埃克塞特郡,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出版过多部小说、剧本、诗集,也从事翻译工作。代表作有:《法国中尉的女人》《巫术师》《收藏家》等。
=============================================================
★读罢小说的《罗马假日》导演放弃拍摄《音乐之声》,将《收藏家》搬上银幕。
★大量欧美文艺作品影射借用,成为经典文化符号:
---The Jam、The Smiths、Duran Duran、Slipknot等知名乐队都曾在歌曲中提及《收藏家》;
---恐怖大师斯蒂芬·金 作品、热门美剧《犯罪心理》、著名卡通《辛普森一家》等都曾以《收藏家》作为线索;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在他参与编写的获奖漫画《Sandman: The Doll's House》中的杀手表示了自己对《收藏家》的崇拜。
★后世甚至有多名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和绑架犯宣称《收藏家》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将自己的罪行推卸给本书。
如果需要推荐一位作家,来代表战后欧洲的文学,那么约翰•福尔斯会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比起因翻拍成经典影片而更具知名度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本《收藏家》更像是一次对福尔斯最擅长表现的人性的一次速写。作品的主题是犯罪,起先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后来则是一群人对...
评分这是我看过的即现实又文学的一部作品,看似不可能在真实中存在的故事,读来确发现这才是真实。两个主角都有幻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渴望获得真爱,上帝给了他们让他们误以为可以帮助他们的手段,男主角获得了金钱女主角获得了接近仰慕对象的机会,但这不过是虚幻,让你觉得...
评分《收藏家》的双重叙述很好地展示出人与人的极大差别。米兰达和弗莱迪永远无法完成一次真正有效的交流。这让人联想到所有不幸的被捆绑在一起的婚姻。 这本书如此有代入感,是因为自己真的和米兰达相似,可以想象如果同样境遇下自己相似的各种反应和行为。好在自己的世界并没有这...
评分 评分美质的东西并不能占有,也不能放大深究,它的性质等同于一种理想,实现的同时也面临着幻灭。
评分美质的东西并不能占有,也不能放大深究,它的性质等同于一种理想,实现的同时也面临着幻灭。
评分以一个极端的故事来剖析现实,在深刻描写人性的基础上。译者的前言很粗暴,二元对立的陈词滥调,但故事远没那么简单。从根本上来说,这个悲剧的实质其实是关于“沟通”的悲剧。
评分三星半,约翰福尔斯处女作。三部分加尾声,重读会发现每一部分都是一个陷阱,在下一个部分揭开另一面,直至最后。从第一部开始,那是属于弗雷迪第一人称的主观描写。他“爱”——这爱得打个双引号——他迷恋,于是囚禁她。一起生活的篇章是那么熠熠生辉,喝茶、拍照、画画、一起散步,他的主观描述美好而温情,充满了爱——爱里有什么是不可以被原谅的?这里像个陷阱。在这一步骤里越不由自主觉得美好,在第二部分,米兰达的角度时,会感到愈加的讽刺与痛苦(两个不同阶层的人想法完全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再到第三部分米兰达弥留之际弗雷迪视角的冷酷,但又留了个底,她死了,他想殉情,还是有爱么?作呕、恶心、病态,但好歹是爱?不,最后的尾声再次捶碎所有幻想。于是再回过头看第一部分,从一开始,那些温情脉脉都是约翰福尔斯设下的陷阱。
评分终于再版了推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