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1926-2005):
1926年出生在英国埃克塞特郡,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出版过多部小说、剧本、诗集,也从事翻译工作。代表作有:《法国中尉的女人》《巫术师》《收藏家》等。
=============================================================
★读罢小说的《罗马假日》导演放弃拍摄《音乐之声》,将《收藏家》搬上银幕。
★大量欧美文艺作品影射借用,成为经典文化符号:
---The Jam、The Smiths、Duran Duran、Slipknot等知名乐队都曾在歌曲中提及《收藏家》;
---恐怖大师斯蒂芬·金 作品、热门美剧《犯罪心理》、著名卡通《辛普森一家》等都曾以《收藏家》作为线索;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在他参与编写的获奖漫画《Sandman: The Doll's House》中的杀手表示了自己对《收藏家》的崇拜。
★后世甚至有多名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和绑架犯宣称《收藏家》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将自己的罪行推卸给本书。
青年弗雷迪,税务所小职员,内向孤僻,性无能,唯一的爱好是收集蝴蝶标本,自诩“收藏家”。
他一直默默窥视着少女米兰达——本地名流,艺术学生,美得让人喘不过气。 一次意外的彩票中奖在弗雷迪心底萌发了一个病态畸形的念头:俘获他最得意的一件“藏品”,通过囚禁让米兰达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甚至,爱上他。
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我已经读了两部巨著,一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本《巫术师》,这两本书都是在讨论关于人性的话题,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他刻画了一个神秘的女人对自由的向往。而《巫术师》是写一个男人的成长历程。这两本书看似写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实际上...
评分毛骨悚然。 读到中段的时候特别喜欢这本书。心想说一定不止读一遍。 读完之后觉得再也不想翻第二次。 被人性恶心到。 我在这本书里读到很多层次的意象,就像书里米兰达所说的,社会里有“新人”,“我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有“能够坦白的说出自己想法的人”,...
评分 评分《收藏家》的双重叙述很好地展示出人与人的极大差别。米兰达和弗莱迪永远无法完成一次真正有效的交流。这让人联想到所有不幸的被捆绑在一起的婚姻。 这本书如此有代入感,是因为自己真的和米兰达相似,可以想象如果同样境遇下自己相似的各种反应和行为。好在自己的世界并没有这...
评分《收藏家》的双重叙述很好地展示出人与人的极大差别。米兰达和弗莱迪永远无法完成一次真正有效的交流。这让人联想到所有不幸的被捆绑在一起的婚姻。 这本书如此有代入感,是因为自己真的和米兰达相似,可以想象如果同样境遇下自己相似的各种反应和行为。好在自己的世界并没有这...
第二部分写的还算像个作品,第一部分感觉和小学生作文一样。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本身作者就是这个水平。
评分几乎一口气读完,结局让人感到后怕。福尔斯这么能写,是不是可以上天了。
评分完全可以代入Ben Whishaw为男主……@u@
评分这本书让我想到了聚斯金德的《香水》,对那种氛围的营造和变态人格的刻画,两位作家旗鼓相当。话说从《爱的被告》开始,席卷中国的泰剧狗血烂梗原来源头在这本书里啊。
评分这本书想说是:贪婪与占有欲导致现代新人的爱无能和性无能,这一代新人之所以丧失了爱与性的能力,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对世界、他人的交往和理解能力,他们只剩下唯一一种与世界交往的手段:观看。有钱人为了看,成了收藏家。(那么,穷人呢,为了满足观看的欲望,只好像患了强迫症一样,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往博物馆的路上)。观看的欲望把美好的女人变成了杂志中的比基尼画片,小说中的凯列班所想要的只是这种画片而已,被他绑架米兰达想认真跟他沟通、告诉他自己以及他本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可是他就是无法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