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裏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國著名作傢、思想傢,1907年生於索恩-盧瓦爾,2003年逝世於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調,中年後不接受采訪與攝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響瞭整個法國當代思想界,對法國許多大知識分子和大作傢如喬治‧巴塔耶、列維納斯、薩特、福柯、羅蘭‧巴特、德裏達等都影響深遠。
《最後之人》是布朗肖在文學版圖上設置的又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迷宮,是他思想的轉摺點。嚮“零度寫作”的轉變是通過對“最後之人”的敘述實現的。“最後之人”是尼采意義上的末人,他以一張毫無錶情的臉麵對著黑格爾百科全書的知識體係與大循環封閉之後的曆史境況。在上帝死去之後,對死亡和終結本身的描述是對殘剩之物的肯定,不再有否定,在那裏,一個人在場卻已沒有任何人瞭;在那裏,甚至死都是不可能的,知識已是對不可能性的經驗,是非知識瞭!
自從這個詞得以受我運用,我即錶達齣一直以來我心中對於他的想法:他是那最後之人。事實上,他與其他人幾無任何差異。他是比較隱淡,但並不謙遜,不說話便顯得專橫。或許應該默默地將某些想法套用到他身上,再由他自己將之輕輕地甩棄……
“ho kairos synestalmenos esti” 什么都没变,但你必须了解那过去的永恒,那是弹回思想的墙壁与绝妙遥远的尖点……当我们试着去思想时,我们是在经历着对过去与现在的切割,因为我们寄望于思想带来 新的、面孔的、使模糊的成为确定的 跳动之焰,记忆……在其间,仍然成为时刻...
評分“ho kairos synestalmenos esti” 什么都没变,但你必须了解那过去的永恒,那是弹回思想的墙壁与绝妙遥远的尖点……当我们试着去思想时,我们是在经历着对过去与现在的切割,因为我们寄望于思想带来 新的、面孔的、使模糊的成为确定的 跳动之焰,记忆……在其间,仍然成为时刻...
評分“ho kairos synestalmenos esti” 什么都没变,但你必须了解那过去的永恒,那是弹回思想的墙壁与绝妙遥远的尖点……当我们试着去思想时,我们是在经历着对过去与现在的切割,因为我们寄望于思想带来 新的、面孔的、使模糊的成为确定的 跳动之焰,记忆……在其间,仍然成为时刻...
評分这像是一个求解的方程,唯一的变量就是自己。 -我 在我的理解中,全书都在主我与客我的视角转化之间悖辩。当你开始这么思考「自我」这个词语时——「一道水闸门打开了,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换水位」 客我总是面临着毁灭,与消逝,但主我却总是给予人一种永恒的感觉。偶尔,我们会...
評分我读完了最后之人,读的无比轻松,因为我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去解谜,只是在迷宫中漫游。 看到有人说布朗肖是博尔赫斯的一体两面,真是无比同意。他俩都是把所有可能性同时说出来,又什么都没说。 他们面临的处境是如何用一只只蜜蜂去讲述蜂群系统呢,蜜蜂是雌蜂,蜜蜂是雄峰,蜜...
看不懂但完全被震撼,也許這被震撼即來自於這看不懂的無解,一種混淆瞭謎麵和謎底至於混沌境界的無解。如果說《黑暗托馬》在語言流動時仍保留瞭極弱質的情節場景以作容納,那麼《最後之人》則是以文本語言本身作為意識與思想的載體。不要試圖用尼采或其他哲人、詩人的理論來解釋這本無解的天書,它甚至都不屬於莫裏斯·布朗肖本人。作者已死,文本已經具有獨立的格。
评分猶如沒讀過
评分這個最後之人或許是一種布朗肖意義上的外密性的非具象的幽靈,當我在用概念限定他的時候,就是對他的褻瀆和屠戮,隻有靠書寫來捕捉這種不可能性
评分最後之人,即另一個想象中逐漸完美的自己。其實,拋開語言構織的無窮魔力之外,我姑且把這本書看成是一封寫給自己,卻又讓自我任意浮沉的情書。
评分她是寫作,他是存在。寫作有著靠近存在的權能。她努力想將接近存在的瞬間寫下,可語言永遠跟不上微渺的思想,以至於他不斷逃逸。這使旁觀的“我”想起瞭自己的脆弱和自己時時刻刻都在遺忘的事實,這一事實對我的震撼不亞於那已被遺忘的思想,它讓我認識瞭自身的虛無以及語言被言說(寫作)隻是透明的純粹的起源與死亡的互補,它意味著每一次存在都是自身的消亡和未來的齣現,重復又重復,每一如此的狀態都讓我成為最後之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