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儀禮時代與中國早期文學思想/1
一 典禮儀式與禮儀文本:中國早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形態/2
二 禮儀的應用與闡釋:中國文學思想的理論雛形/5
三 “禮”經學:貫穿中國文學思想史的一條主綫/8
四 本書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內容/12
第一章 “禮儀”與“興象”——“興象”的儀式來源及“比”“興”差異考辨/17
一 “興於詩”——“立於禮”——“興”是禮儀事件/18
(一)孔子論“興”的禮儀背景/19
(二)“興”的禮儀性質/21
(三)“興”的儀式特徵/22
二 “禮之儀”——“儀之興”——“興”是象徵藝術/24
(一)“動作之興”與“行為象徵”/26
(二)“言之興”與“語體象徵”/27
(三)“詩之興”與“樂語象徵”/28
(四)“物之興”與“器物象徵”/30
三 “興必取象”——“以象徵意”——“比”“興”差異辨析/31
(一)漢儒的經學詮釋與“比”“興”界限的混同/32
(二)“興必取象”論與“興”的隱性特徵及其象徵途徑的發現/33
(三)“興”與西方象徵理論/37
四 “興象”的審美意蘊和詩學精神/40
(一)“語有興象”/40
(二)“象中有興”/41
(三)“興在象外”/43
第二章 “祭祀”與“象徵”——祭祀象徵理論的形成與應用/46
一 祭祀時代:一種特殊政治與文化製度的形成/47
(一)祭祀製度的形成/47
(二)《儀禮》《禮記》中所載祭祀禮儀的主要儀節/53
(三)祭禮的功能與意義/62
二 祭祀理論:從儀式到藝術/69
(一)“祭祀主敬”:儀式的開始與藝術的發生/70
(二)“文”人之情:情感的修飾與象徵的轉換/75
(三)儀式內外:現實與象徵的兩個世界/79
三 祭祀文學:祭祀中的“詩”與《詩》中的祭祀/84
(一)祭祀詩的分類/85
(二)祭祀儀式中的歌詩/89
(三)《詩》中的祭祀/95
四 祭祀禮儀的象徵係統及其文學意義/100
(一)祭器:人器也/101
(二)祭品:外則盡物,內則盡誌/104
(三)服飾:反女功之始也/108
(四)時空:閤和天人的神聖場域/111
(五)儀節:洞洞乎,屬屬乎/114
(六)祭祀的象徵與文學的象徵/117
第三章 “稱謂”與“修辭”——上古禮儀稱謂的修辭學史意義/120
一 “以名舉實”:“正名”學說與禮儀稱謂的意義生成/121
(一)名、實之辯與諸子“製名”理論/122
(二)人文世界的命名與禮儀稱謂的禮義構成/128
(三)儒傢“正名”學說與禮儀稱謂意義的擴展/131
二 “稱名之麯”:禮儀稱謂的語用形態與修辭意義/136
(一)禮儀稱謂:語辭修辭的活化石/137
(二)麯指:禮儀稱謂的修辭方式及其語用形態/140
(三)隱喻:禮儀稱謂的修辭格及其語體特徵的形成/144
(四)從宜:禮儀稱謂的變與不變及其修辭功能的弱化/149
(五)從語辭到文辭:修辭學史的文藝性轉嚮及其影響/152
三 “言語之美”:君子人格的言語精神及其文化意蘊/154
(一)言為心聲:道德倫理的外在體現/155
(二)言語有章:君子威儀的語言錶述/159
(三)穆穆皇皇:貴族文化的身份確認/163
第四章 “禮辭”與“文言”——文言的禮儀屬性及其元文學理論意義/169
一 從禮儀之盛到文言之興/170
(一)禮儀的興盛與文言的産生/170
(二)作為語言藝術的文言/174
(三)孔子與文言理論/178
二 從禮儀之“文”到禮義之“象”/181
(一)禮儀之“文”與禮辭的文言意義/181
(二)禮義之“象”與“象”的文言屬性/184
(三)“立象盡意”與“象”的文言示範/188
三 從禮儀之“敬”到禮辭之“誠”/190
(一)禮儀之“敬”與禮文之“誠”/191
(二)“修辭立其誠”與文言的道德、倫理品格/195
四 從禮的“文質兼美”到文質相符的文學理論/199
(一)禮的文質觀/199
(二)文質關係、文言思想與文質相符的文學理論/202
第五章 “樂論”與“詩論”——中國“詩論”的“樂理”淵源/205
一 “樂”與“詩”的形態演變/207
(一)同源異體:詩、樂的起始形態/208
(二)三位一體:詩、樂的儀式形態/211
(三)分體:詩、樂的獨立形態/215
二 “樂本情”與“詩緣情”/218
(一)《禮記·樂記》關於情感理論的構建/219
(二)早期詩、樂分工與“詩言誌”的理論內涵/228
(三)“詩教”的“樂理”來源與“詩緣情”理論的“樂論”依據/234
(四)“情誌閤一”與“抒情本體”詩論的理論成熟/244
三 “聲亦如味”與“詩味論”的形成/249
(一)“五行學說”與“聲、色、味、時”的“五體”結構/249
(二)“聲亦如味”與“樂味”的理論來源和文獻依據/256
(三)“詩以聲為用”與“詩味論”的“樂論”原理/261
(四)“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詩味論”的情感本質/265
參考文獻/270
後 記/287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