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近体源流

唐诗近体源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钱志熙
出品人:
页数:368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
价格:4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5248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古典文学
  • 诗歌
  • 钱志熙
  • 唐代文学
  • 文学
  • 唐詩
  • 中国古典文学
  • 唐诗
  • 近体诗
  • 诗歌史
  • 唐代文学
  • 诗歌源流
  • 古典文学
  • 诗词演变
  • 诗歌形式
  • 文学史
  • 诗体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有唐一代的近体诗为论述对象,并且探源溯流,将各体的发展都追溯到唐前时代,对唐诗体制的渊源流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全书论述唐代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四种体裁在各时期的发展情况,所论及近体诗作家之众、风格之富、体类之丰、作品之夥,是迄今为止有关唐诗艺术研究的著作所鲜见的,而谈诗析艺之中肯、到位,亦颇为难得,可作为唐诗鉴赏读本读。

作者简介

钱志熙,1960年生于浙江乐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出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汉魏乐府艺术研究》等专著十余种,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获各种科研、教学奖励十余项。

目录信息

绪论
一、 语言与体裁对于诗歌研究的重要性
二、 唐诗的体裁系统
三、 唐诗体裁系统的两种优势
四、 唐诗古体与今体的冲突与互补
第一章 唐人五律研究
第一节 体制略论
一、 体制溯源
二、 从永明律体到五律定型
三、 五律的体裁特征
四、 明清及近人对唐五律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初唐诸家五律
一、 太宗君臣至上官仪等人:绮丽咏物,时见雅正
二、 王绩:体物为宗,兼缘情兴
三、 “四杰”:于体物缘情中初开唐律风骨
四、 陈子昂:提倡古调而不废新声
五、 “文章四友”、沈宋:格律已精,兴象已成
第三节 盛唐诸家五律
一、 盛唐先声:张说、张九龄、王湾、孙逖、张子容
二、 盛唐正宗:王维、孟浩然、祖咏、常建、刘眘虚
三、 高适、岑参:尚气与尚词
四、 李白:气清神逸
五、 杜甫:题材与风格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中唐前期诸家五律
一、 五言中坚:刘长卿、 韦应物
二、 钱起、郎士元的秀雅之格(附“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说)
三、 李端、卢纶、耿、戴叔伦、司空曙:大历诸子的感伤清兴之调
第五节 中唐后期诸家五律
一、 概述:相对于中唐前期的风格变化
二、 韩愈:豪健寓清隽;刘禹锡:不事追琢,深见气象
三、 元白:铺陈体物,图貌写气;张籍:元白派别调
第六节 晚唐诸家五律
一、 苦吟派:贾岛、姚合、周贺、喻凫、方干、李洞
二、 源出张籍的清省派:朱庆馀、章孝标、项斯、司空图
三、 盛唐余韵:张祜、马戴、许浑、顾非熊
四、 晚唐巨擘:温庭筠、李商隐(附韩偓、吴融、韦庄等)
五、 唐末诸家:崔涂、杜荀鹤、许棠、张乔、张蠙
第二章 唐人五绝研究
第一节 体制溯源
一、 绝句渊源及体性广论
二、 “绝句”名义之由来
三、 吴声与文人联绝体
第二节 初唐五绝
一、 太宗君臣:绮合为宗,时见宛转之调
二、 王绩、“四杰”等人:自然为宗,缘情致性,格韵渐高
第三节 盛唐五绝
一、 总论:扫除绮合,真质浑成
二、 盛唐诸名家、大家:张九龄、张说、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
三、 盛唐擅长乐府体五绝诸家:崔国辅、崔颢、李暇、郑虔
第四节 中唐五绝
一、 中唐前期诸家:钱起、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卢纶
二、 中唐后期诸家乐府体五绝:张祜、施肩吾、张仲素、王涯、令狐楚、徐凝、孟郊
三、 中唐后期诸家徒诗体五绝: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
第五节 晚唐五绝
一、 步武盛唐派:杜牧、李商隐、崔道融、钱珝
二、 乐府古今调派:刘驾、曹邺、聂夷中、李群玉、陈陶、韩偓
第三章 唐人七绝研究
第一节 初盛唐七绝
一、 风调未谐的初唐七绝:徐彦伯、宋之问、王勃、郭震等
二、 盛唐七绝风格的形成与诸名家 :张说、贺知章、王翰、王之涣、高适、岑参、贾 至等
三、 盛唐三大家:王昌龄、王维、李白
四、 盛唐变体大家:杜甫(附元结)
第二节 中唐前期七绝
一、 大历诸子通中有变:钱起、韩翃、张继、刘方平、戴叔伦
二、 步武盛唐:李益
三、 常境之工:戴叔伦、李涉、窦群、窦庠、窦巩
第三节 中唐后期七绝的百派并生
一、 盛唐之变:韩愈、孟郊、李贺
二、 新调争出:刘禹锡、柳宗元、张籍、王建、张祜、朱庆馀
三、 新易之体:白居易、元稹、徐凝、施肩吾
第四节 晚唐七绝
一、 杜牧:情兴为宗,不废绮丽
二、 李商隐:体兼常变,精思入妙
三、 艳丽派:温庭筠、段成式、李群玉、韩偓
四、 常调派:许浑、赵嘏、薛能、郑谷、韦庄、崔涂
五、 唐末变调之一:曹邺、陆龟蒙、皮日休
六、 唐末变调之二:杜荀鹤、曹松、陈陶、罗隐、罗邺
第四章 唐人七律研究
第一节 渊源与体制定型
一、 渊源
二、 体制定型
第二节 自初唐至盛唐初期的应制诸家:七律体制的初步奠定
第三节 盛唐名家七律风格的成熟:张说、崔颢、李白、祖咏、高适、崔曙等
第四节 王维、李颀、岑参对七律艺术发展的贡献(附张谓)
第五节 杜甫对七律艺术的巨大发展
附:杜甫《秋兴八首》的写作艺术
第六节 承变之际的中唐前期诸家七律
一、 前论:杜甫与中唐前期诸家艺术发展道路的不同
二、 刘长卿、李益:渊源于高适、李颀
三、 大历诸子钱起、皇甫冉、韩翃、卢纶:渊源于王维
第七节 中唐后期诸家七律的学杜与开拓
一、 韩愈、柳宗元:以文家笔法入律诗
二、 刘禹锡:豪健而中律
三、 白居易、元稹:发源杜律,诗境愈广,趋向浅俗
四、 中唐后期其他七律名家:李德裕、贾岛、张籍、王建、朱庆馀
第八节 晚唐三大家对七律艺术的发展
一、 李商隐:沉博绝丽
二、 杜牧:清新豪俊
三、 温庭筠:沉着冷隽
第九节 晚唐各名家七律
一、 许浑、赵嘏
二、 李郢、李群玉、薛逢、薛能
第十节 唐末五代七律名家
一、 郑谷、崔涂
二、 唐彦谦、韩偓
三、 吴融、韦庄、秦韬玉
四、 李山甫、罗隐、杜荀鹤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内容与形式,互为决定。诗人写诗,诗陶范诗人。 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持有一个总论点:“唐诗的繁荣,唐诗的菁华之盛,决不仅仅只因为唐代和唐人的精神特别富于诗性,而是与唐代所处的诗体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便是唐人之特别富于诗性精神,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评分

内容与形式,互为决定。诗人写诗,诗陶范诗人。 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持有一个总论点:“唐诗的繁荣,唐诗的菁华之盛,决不仅仅只因为唐代和唐人的精神特别富于诗性,而是与唐代所处的诗体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便是唐人之特别富于诗性精神,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评分

内容与形式,互为决定。诗人写诗,诗陶范诗人。 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持有一个总论点:“唐诗的繁荣,唐诗的菁华之盛,决不仅仅只因为唐代和唐人的精神特别富于诗性,而是与唐代所处的诗体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便是唐人之特别富于诗性精神,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评分

内容与形式,互为决定。诗人写诗,诗陶范诗人。 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持有一个总论点:“唐诗的繁荣,唐诗的菁华之盛,决不仅仅只因为唐代和唐人的精神特别富于诗性,而是与唐代所处的诗体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便是唐人之特别富于诗性精神,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评分

内容与形式,互为决定。诗人写诗,诗陶范诗人。 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持有一个总论点:“唐诗的繁荣,唐诗的菁华之盛,决不仅仅只因为唐代和唐人的精神特别富于诗性,而是与唐代所处的诗体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便是唐人之特别富于诗性精神,也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用户评价

评分

9月3

评分

学人着眼处当在作者剖定体裁、疏浚源流的功夫,我辈外行留心赞叹的却是评鉴高卑的敏眼和斟酌用词的确凿。钱老师的艺术感觉真是好极了,应是从传统诗话得来的修养;而将孤篇放在整个诗歌史脉络中研判的做法,自是现代学术的作风。盖非学养深雄、诗思细敏者不能为。

评分

非常有益的视角,不仅脉络清晰,论述详备,对诗人和诗作的具体批评也十分精彩。

评分

从《秋兴八首》具体的时空安排来看,前三首是以写夔府秋感为主,通过抒发思念故国之情带出长安;后面五首则多是直接写对长安昔日的回忆与现状的挂怀,以写长安为主,而又时时点出自己今日之处境。第三首正是一个转折。第八首写渼陂之游。再次写长安昔游之事,以无限怀恋之笔墨出之。八诗之中,唯此诗意境最美,情感最为和谐。“香稻”“碧梧”,昔游所见之景;“拾翠”“同舟”,昔游所行之事。回忆中的往事,是如此的美好。这里所写,全是闲游的事情,个人的所历所见,似乎不关乎国家。然国家强盛,方有此等事。如此看来,这些闲笔墨,都在回顾升平。于是第七句“彩笔旧曾干气象”,总揽而出,发挥而出,写昔事;“白头吟望”则总结今日之写作。可见这两句,不仅为第八首的结束,也是全篇的结束。对《秋兴八首》之解读实难穷尽,亦乃文学经典魅力之所在

评分

唉真的是。怀疑自己学了假唐诗。我还是去看小说吧。PS:以后尽量专业书都做读书笔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