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哲学

做中国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少明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5
价格:42.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52636
丛书系列:“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图书标签:
  • 哲学
  • 中国哲学
  • 陈少明
  • 哲学方法论
  • 方法论
  • 中国
  • 方法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哲学思考
  • 文化传承
  • 修身养性
  • 智慧人生
  • 传统思想
  • 学术研究
  • 思想史
  • 个人成长
  • 文化自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书名所示, 本书的主旨是“做中国哲学”。这个表达结构是维特根斯坦的“ 做哲学”(dophilosophy)的衍生形式。它强调的重点,一是区别于只述不作的哲学史论述,一是追求“做”出它的中国特色。“中国哲学”有经典哲学与当代哲学两层含义,前者就其包含经典文化与思想经验而言,后者则是时间概念,前者也包含在后者中。因此,经典中国哲学是否有力量,还取决于它与其他当代哲学(来自西方的,或意识形态)的竞争能力。至少它得令人信服地显示,经典思想对现代精神文化具有独特的解释与塑造功能。——陈少明

作者简介

陈少明,1958年生,广东汕头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儒学的现代转折》(1992)、《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1997)、《等待剌猬》(2004)、《<齐物论>及其影响》(2004);合著有《被解释的传统》(1995)、《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1995);编有《经典与解释》(1999)、《现代性与传统学术》(2003)。另外,联合主编《经典与解释》从刊(2003年军今)。

目录信息

自序
知识谱系的转换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
论比较哲学
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
什么是思想史事件?
哲学与论证
格义之外
想象的逻辑
中国哲学的经典例证
兑换观念的支票
中国哲学的新探索
为什么是思想史
徐复观的思想性格与学问取径
穿越理解的双重屏障
论本杰明·史华慈的思想史观
来自域外的中国哲学
耿宁《心的现象》的方法论启
附录一答问录:探求中国哲学的多样形态
附录二作者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论文目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中國哲學學科自上世纪初建立以來,[i]已有百來年的歷史,其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成果,不過,該學科內部也面臨諸多的困難和問題。此前大陸學術界有關中國哲學正當性問題的討論、以及劉笑敢教授發起的有關「反向格義」問題的討論,均是對以往中國哲學研究範式之危機與不滿的反應。...

评分

中國哲學學科自上世纪初建立以來,[i]已有百來年的歷史,其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成果,不過,該學科內部也面臨諸多的困難和問題。此前大陸學術界有關中國哲學正當性問題的討論、以及劉笑敢教授發起的有關「反向格義」問題的討論,均是對以往中國哲學研究範式之危機與不滿的反應。...

评分

来源:《哲学研究》2017年第8期 “做中国哲学”,看似一个口号,其实是一种方法,更是通达哲学研究的道路。学科意义上的“哲学”,舶自西学;“哲学”之前加上“中国”,则常常变成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西方化与历史化,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这两种取向乃是...  

评分

来源:《哲学研究》2017年第8期 “做中国哲学”,看似一个口号,其实是一种方法,更是通达哲学研究的道路。学科意义上的“哲学”,舶自西学;“哲学”之前加上“中国”,则常常变成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西方化与历史化,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这两种取向乃是...  

评分

来源:《哲学研究》2017年第8期 “做中国哲学”,看似一个口号,其实是一种方法,更是通达哲学研究的道路。学科意义上的“哲学”,舶自西学;“哲学”之前加上“中国”,则常常变成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西方化与历史化,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这两种取向乃是...  

用户评价

评分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一文很好,不过书中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其实只要挑一两篇文章看看就行了。能像丁耘老师那样写出《生生与造作》这种雄文才是做中国哲学的正途,光耍方法论只能起到一点启发作用,绝对产生不出真正的哲学,哲学需要的是对根本问题的洞察力和推进对根本问题思考的能力,这不是靠方法论转向就能达到的。书中提到的从“做中国哲学史”到“做中国哲学”的新方法其实也依附于某些具体的哲学系统,没什么特别新鲜的。哲学方法总归依附于具体的哲学系统。

评分

方法论论域的杰作。

评分

好多赞同点。(看到最后,发现维特根斯坦,对方法本身的思考是否是思考的终极?反思成了对“反思”本身的反思。额,开始不能好好说话了。学到最后说不定只能词穷。/回想起自己有幸听作者讲座时的满脸星星眼,感受智慧的碰撞火花四溅,这种人生体验也是再难有,很珍贵了。)

评分

阅三篇《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什么是思想史事件?》

评分

这是一本谈论中国哲学方法的书。而所谓“中国哲学”,是特指体现中国文化或中国生活方式的哲学论说。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意识,是有感于在现代中国哲学创作的贫乏,并且困惑于如何让经典重新焕发生命力。为此,陈少明教授梳理、反思了与中国哲学创作息息相关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状况,随后提出以日常经验为基础,重新审视、对话中国古典思考,并且提出在这种审视和对话中,一方面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另一方面要扩展现有以范畴为中心的视野,注意贴合古人在表达时常常融哲学观念于具体经验的书写方式。这也是新时代的“采铜于山”吧。对于我而言,是入门书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