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论再生缘》《韦庄秦妇吟校笺》《赠蒋秉南序》《寒柳堂记梦未定稿》等十余篇论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诸多方面。其中,《论再生缘》《赠蒋秉南序》都是作者的重要论著。《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及其补文是作者晚年所作的自传性遗文,对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及作者生平均有重要价值。
我在想,由胡适而傅斯年而许倬云,由钱穆/杨联陞而余英时而王汎森,由金岳霖而殷海光而张灏/林毓生,由萧公权而汪荣祖,但是在陈寅恪这里,为什么就成了孤例? 《国际先驱导报》曾经有一篇文章(http://www.china.com.cn/weekend/txt/2006-12/29/content_7577719.htm)谈及余...
评分看《论再生缘》。陈寅恪用的是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式,也是西方人写论文做研究的方式。他在西方留学多年,这种方法显然是早就掌握了。说这是“西方人写论文做研究的方式”,是因为当初胡适这样提倡时,曾经引起不少风波,如果这是中国学者从来就用的研究方式,就不...
评分黯然区夏百年艰,天道周星未往还。 末契谁托身每寂,孤贞自顾泪何潸。 幼知秦败王孙满,暮痛萧亡庾子山。 心史老来残作梦,启匣锈色已斑斑。 庾信《哀江南赋》序云: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又陈端生《再生缘》第一七卷第六五回首节云: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 陈寅恪《...
评分我是初中读到这本书的,那时也真读不懂它。所在现在忘得差不多了,不过我记得自己每每会为里面的论证所折服。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陈先生的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评分黯然区夏百年艰,天道周星未往还。 末契谁托身每寂,孤贞自顾泪何潸。 幼知秦败王孙满,暮痛萧亡庾子山。 心史老来残作梦,启匣锈色已斑斑。 庾信《哀江南赋》序云: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又陈端生《再生缘》第一七卷第六五回首节云: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 陈寅恪《...
#几年前陈集难寻,曾寻于南京图书馆而读之。近日闲翻寒柳堂集,想到有人说陈的文章不高明并冗沓而多枝节。觉得陈所遗文多有此病,是因其为文并不以得出某种定论为目的,而是找出前人未曾发觉或有存疑的地方,并尽可能多的多列条目,以供自己或他人备览(我读寒柳堂及金明馆诸文篇末先生语多有此感)。先生盖有志于著一系统性著作(故所做小文多似材料之陈列,陈述所思而不妄下定论,为日后自己或他人备考),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我觉得柳如是别传并不是这种愿望),未尝不是憾事。
评分平生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
评分結尾的未定稿最為重要,解讀陳的詩文心境的關鍵內容
评分这回认真看完
评分#几年前陈集难寻,曾寻于南京图书馆而读之。近日闲翻寒柳堂集,想到有人说陈的文章不高明并冗沓而多枝节。觉得陈所遗文多有此病,是因其为文并不以得出某种定论为目的,而是找出前人未曾发觉或有存疑的地方,并尽可能多的多列条目,以供自己或他人备览(我读寒柳堂及金明馆诸文篇末先生语多有此感)。先生盖有志于著一系统性著作(故所做小文多似材料之陈列,陈述所思而不妄下定论,为日后自己或他人备考),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我觉得柳如是别传并不是这种愿望),未尝不是憾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