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31至1945年间日本的侵华战争导致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强行接触为背景,围绕日本占领区内梅娘、柳龙光、袁犀等异文化中间人的行止与文本叙事模式,来揭示知识人在忠/奸、友/敌之间交叉穿梭而繁复多变的民族认同,质疑历来的将政治压制与抵抗模式对应并列的叙述模式;考察在没有预测到1945年是日本占领最后期限的环境中,中日双方知识人的活动所呈现出来的互动与纠结,来揭示战时两国文化的“交流”实态,着力辨析殖民现代性的复杂结构关系与特征,并借此寻找主体建构的可能性。本书主要从翻译、民族志和见证文学这三种类型来探讨见证叙事作为思想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功能,以拓延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向度与张力。
陈言,本名陈玲玲,江苏宿迁人。文学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是殖民地文学、战争时期中日文学关系(1931-1945)、冲绳问题,兼及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合著),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译有《冲绳札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北京三联书店2010,《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记录•冲绳“集体自杀”审判》(主持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以梅娘与柳龙光等人的生平际遇以及在“沦陷区”的活动为主线,试图勾勒出整个东北-北京沦陷区文人的复杂文学心态,对沦陷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方法,值得仔细研读。
评分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作者的资料非常翔实,有关于伪满作家的定位也很官方。这本书题目是“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主要描写的人物是梅娘,将梅娘的创作经历叙述出来,但前半部分有些流于故事化,像阅读名人传记一般。而后半部分笔触不够深入,从日本回到中国的梅娘,她的思想从清晰认清殖民的本质到民族意识和家国意识的淡薄这中间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作者的挖掘不够深入。不过冲着伪满文学论著确实不算多再加上作者与梅娘交往经历这一优势,书中史料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四星勾选。
评分作者与主要研究对象有十几年的情谊,在研究中却能以比较客观的角度审查这段历史,这作长期口述史都知道是很难得的。陈言是怀着问题进入这个领域的,这个问题意识是破除抵抗/合作的二元对立沦陷区文学评价问题。全书都可以看出她的努力和真挚,这个刘晓丽一书的路径、问题意识都很相近。沦陷区文学研究受到国际上的文学殖民主义研究影响是比较大的,似乎已经出现一批同样取向的著作。相比之文学,沦陷区历史领域的研究,不仅落后于其他历史领域,也严重无法与日本,国际对话,更无新理念、新角度的知识型生产。(哈哈哈哈哈用笑容掩饰一下尴尬
评分对梅娘、柳龙光、袁犀的解读比较具体,从殖民史的视角观察沦陷区文人,所谓“文化中间人”的提法不知是否受到了瓦格纳的启发?比较遗憾的是一些伪满洲国的重要作家比如爵青、山丁、古丁则被忽略了,还有就是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不太多。总体而言史料文献非常丰富,值得一看。
评分作者试图重新审视过去所谓的“汉奸文学”,可视为以梅娘-柳龙光为主线的沦陷区文学史、心态史。“忽值”语出陶渊明《拟古九首》,本喻晋室兴亡,同样也暗示了国土沦陷之际,沦陷区知识人的精神困境。在一个“黑暗时代”,抗争是死、合作是辱,如何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抵抗长期殖民统治对抗争心性的销蚀,实在是一件难事。在这部书中,柳很早就接受了殖民话语,而梅娘的“共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袁历经大狱劫难,作品中的抵抗性逐渐减弱。这是人性的脆弱与时代风潮共同造就的结果,并非“汉奸”二字所能概括。而历来的民族主义立场不仅抹杀了沦陷区文学的存在,也让这种漠视酝酿成这一代人建国后的悲剧。如能将沦陷区之历史从民族国家的叙事中拯救出来,我们或许可以对我们主体性的建构有所裨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