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31至1945年间日本的侵华战争导致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强行接触为背景,围绕日本占领区内梅娘、柳龙光、袁犀等异文化中间人的行止与文本叙事模式,来揭示知识人在忠/奸、友/敌之间交叉穿梭而繁复多变的民族认同,质疑历来的将政治压制与抵抗模式对应并列的叙述模式;考察在没有预测到1945年是日本占领最后期限的环境中,中日双方知识人的活动所呈现出来的互动与纠结,来揭示战时两国文化的“交流”实态,着力辨析殖民现代性的复杂结构关系与特征,并借此寻找主体建构的可能性。本书主要从翻译、民族志和见证文学这三种类型来探讨见证叙事作为思想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功能,以拓延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向度与张力。
陈言,本名陈玲玲,江苏宿迁人。文学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是殖民地文学、战争时期中日文学关系(1931-1945)、冲绳问题,兼及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合著),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译有《冲绳札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北京三联书店2010,《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记录•冲绳“集体自杀”审判》(主持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还是无法完全客观理解为什么会心怀感激的翻译白兰之歌但又刻意弱化或删减敏感部分..
评分贵在一手资料充足可信,但横看竖看都是福柯等后殖思想的套路之作,没什么新意。
评分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作者的资料非常翔实,有关于伪满作家的定位也很官方。这本书题目是“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主要描写的人物是梅娘,将梅娘的创作经历叙述出来,但前半部分有些流于故事化,像阅读名人传记一般。而后半部分笔触不够深入,从日本回到中国的梅娘,她的思想从清晰认清殖民的本质到民族意识和家国意识的淡薄这中间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作者的挖掘不够深入。不过冲着伪满文学论著确实不算多再加上作者与梅娘交往经历这一优势,书中史料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四星勾选。
评分贵在一手资料充足可信,但横看竖看都是福柯等后殖思想的套路之作,没什么新意。
评分很好的博论,但感觉题目起的很大却 只写了一个作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