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的哲学”系列中一种。齐泽克在书中探讨了“事件”一词的概念,以深入浅出的平易文字阐释了与哲学层面与“事件”相关的义理。齐泽克将带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定义理解“事件”一词,并着重强调了很多基础的问题。书中援引从柏拉图到当代艺术的诸多事例,是大众普及类的哲学读物。
1. 齐泽克纵横捭阖,几乎无所不涉,不过看这种书,并不一定接受其最终(或许是强加的“突然”的)结论,而应更看重其展开过程,如果你不真诚,完全可以用自己喜爱的对象添进他的过程,最后推向你所愿想的结论。就过程的展开来说,在诸如《视见之差》中要更为完备,这只是本小书...
评分 评分“如果马克思·韦伯还活着的话,会写一部《资本主义与佛教精神》”。齐泽克在《事件》里详细地批判了禅宗的意识形态,并把它看作资本主义的重要补充。当然,我们对他说的禅宗是不是“正宗”并不需要太在意,齐泽克最为关注的是宗教如何意识形态利用,他讨论的是存在于大众文化...
评分对事件概念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借助大量的电影、戏剧、小说、社会文化现象,阐述宗教、哲学、精神分析领域典型事件,包括:作为建构的事件(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改变)、基督升天事件,佛教正觉事件;哲学三事件:柏拉图理念论、笛卡尔自我、黑格尔哲学;精神分析三事件:“...
对“自我”的分析挺精彩的,尤其是对脑科学还原论的批评和对佛教“无我”的批评。
评分齐泽克实在知道的太多,连量子物理到彭宇案都不放过。只能表示我已经尽力去理解了。
评分还是在地铁上读完了。以事件为题,感觉齐泽克仍落脚在对当下一些社会观念的分析与批判,在拉康精神分析以及黑格尔、弗洛伊德、德勒兹等人的框架内,审视神学、爱情、政治、犯罪、量子力学、佛教无我、资本主义全球化…完成了从堕入到回溯到撤销的重构,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人类认知结构的重述,尽管不少地方有些跳跃,但齐泽克强烈的发散性思考给予了行文丰富的刺激点,读得很爽。比较喜欢对幻想架构、自我不能还原和回溯性塑造的论述。洞见不少,比如“正在消失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或“恐怖的暴行与真正诗性的精神如影随形”
评分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恋爱中,我们总是让自身的弱点在所爱之人面前暴露无遗:当我们赤裸相对时,对方不经意间的嘲讽笑容与评论就可能让魅力变成了笑柄。爱意味着绝对信任:当爱一个人时,我授予了他(她)能够摧毁我自己的力量,我希望/相信对方不会使用它。
评分其实我最开始是很不屑齐泽克的东西的,因为觉得他是在处理一些低层面的事物,或者说我当时不屑的是他针对的问题层面。但是最近觉得,可能真的像我一个师兄说的那样:你高贵的希望与绝望之间其实只差一次治安拘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