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豪,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治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兼及古代哲学、史学与文化批评。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言说的立场》等14种;曾获教育部和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 基金会奖、中国国家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以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至三等奖多项。
俞灏敏,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的研究。
《中国游仙文化》分别在1997年和2005年,由法律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次再版是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二十余万字,对游仙观念的历史形成、游仙活动的宗教形态做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并对游仙的主体——帝王、士人、道教徒等社会分子的对仙道思想的接受及其游仙活动,在大量占有了材料基础上进行了钩沉,并分析了其背后的生活理想和生命诉求,且对这种理想、诉求背后的价值,也给予了畅明的论断。最后,作者高屋建瓴,拔高一层,与西方的宗教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阐述,进一步凸显了游仙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积极与消极两个面向上对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发展历史的深刻的影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七分
评分中国人的神仙,往往不靠神来指定,也不靠灵童转世,我们讲究是——靠个人奋斗——修仙。这一切的来源,其实和道教有着莫大的关系。虽然提到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内核,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儒”,许地山却觉得支配中国一般人理想和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儒不过是占伦理的一小部分而已。 由道教而来的中国游仙文化,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社会时期的优先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宗教化的旨在超越与永恒的生命活动,又是如何影响了传统社会?这本书就为你一一讲来。从游仙观念的形成,到游仙活动的宗教形态,再到帝王、士人、道教徒三方被游仙文化所塑造,最后探寻这种游仙文化的意义。关于这种特别的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本书得到答案。 从游仙看世人,这本书推荐给你。
评分七分
评分七分
评分七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