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起师从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所著《科学的历程》出版近20年,仍是科普领域的畅销图书。此外还著有《技术哲学讲演录》《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等。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 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要进行正确的思考,得有正确的逻辑。而进行正确的逻辑推演之前,概念清晰、准确、必要是前提。而吴教授的这本书就是为“科学”这个概念正本清源的。 合格的现代公民是避免不了谈科学的,不然怎么在微博上吵过转基因和中医话题的敌对阵营的人。但吵不能只是人身攻击嘛,那多没意...
评分要进行正确的思考,得有正确的逻辑。而进行正确的逻辑推演之前,概念清晰、准确、必要是前提。而吴教授的这本书就是为“科学”这个概念正本清源的。 合格的现代公民是避免不了谈科学的,不然怎么在微博上吵过转基因和中医话题的敌对阵营的人。但吵不能只是人身攻击嘛,那多没意...
评分科学是什么?按照作者吴国盛的理解,科学是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对于实物本质的探究,这种方式最早是纯粹理性推理演绎的,后期结合科学实证主义(理科实验)以及结合改造自然的诉求演化到近代科学。 所以“科学”本身是完全西方所舶来的概念,其产生与发展有其西...
评分下面是两段钱穆先生1941年写的文字。70多年后,终于出现了回应这个问题的中文著作。 科学精神与个人自由要求各有其深邃的真源,非可貌袭而取。……中国人却一意专从他们的科学方面着眼,又不能注意到他们科学精神的源头处,而只看重他们科学方法上之应用与享受。结果贵宾——...
评分三日读毕,痛快。此书可谓是吴先生多年来反思科学,反思现代性,关注博物学的集成之作。阐明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出现古希腊样式的理性科学,是因为两种文明的“人性理想”不同,前者求仁爱,后者求自由,其途径分别为礼教和科学,这根本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中国后来与西方迥异的...
清晰。推导缜密,水到渠成。解答了我读《科学的历程》时的疑问:中国科学为什么占幅如此之少。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理解“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就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作者从科学哲学角度,辨析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自然观念,接着考察了科学两种前后相继的形态(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最后重点阐述博物学这一重点分支。荡涤其中涉及的诸多大众误解,比如,1.区分科学与技术;2.现代科学是在宗教基础之上诞生的,而不是通常以为的“宗教是科学的天敌”,布鲁诺的故事是一种误导;3.原来“本科”这个词是蔡元培先生发明的,蔡先生继承了欧洲大学的自由七艺传统,主张严格区分文、理两科和应用科学,后者应为专科,而我们现在的“本科”混淆了“学”与“术”、“本科”与“专科”的区别,教育概念混乱,自相矛盾。
评分超出意料,两天就翻完。比较通俗,大部分老调重弹,以至于有些部分看上去有凑字数之嫌,但对于不了解科学史的人来说算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另外,书中有些问题是太大了,以至于超出作者的驾驭能力,兹举一例:书中有篇名为“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但通篇没有从思想上说明唯名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理论关联,光举例唯名论者的科学贡献,这是不够的,因此只能拿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中某段话来壮胆。
评分太牛逼了!系统性地回答了著名的所谓“李约瑟难题”,中国黑中国粉儿中医黑中医粉儿更是应该看。
评分试图用科学史叙述代替科学哲学式回答,通过发掘西方科学的博物学传统为中国科学求得合法性。看似走出既往研究的窠臼,其实换汤不换药。对希腊科学与近代科学特点的分析过于简单,“人性理想”这个概念太形而上学化,十分失败。
评分三日读毕,痛快。此书可谓是吴先生多年来反思科学,反思现代性,关注博物学的集成之作。阐明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出现古希腊样式的理性科学,是因为两种文明的“人性理想”不同,前者求仁爱,后者求自由,其途径分别为礼教和科学,这根本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中国后来与西方迥异的科学发展模式。从科学史溯源科学大(理知)、小(数理实验)传统,以更清楚地认识现代科学从哪里来,并在这一意义上为现代科学之弊提出了补完和纠偏的策略,即重新注入理性科学基因并拓宽博物学编史的视野。振奋人心也夯实了博物学纲领的合法基础。其中第三四章劲头很足,理出不少可以深入阅读思考的线索。还要再读柯瓦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