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廣東人民齣版社
作者:吳國盛
出品人:
頁數:305
译者:
出版時間:2016-8
價格:49.8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18110219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科普
  • 科學哲學
  • 科學
  • 吳國盛
  • 哲學
  • 科學人文
  • 社科
  • 科學
  • 知識
  • 探索
  • 方法
  • 真理
  • 觀察
  • 實驗
  • 邏輯
  • 推理
  • 證據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直麵現今國人科學概念的誤區,即要麼把科學等同於技術,等同於促進生産力發展的工具,要麼把科學看成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智力成就。作者指齣:科學成為推動曆史發展的強大動力隻是十九世紀以後的現象,科學根源於希臘人對於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種十分罕見的文化現象。現代科學起源於 希臘科學的復興以及基督教內在的思想運動,對力量的追求、對自然的控製和徵服成為現代科學的主導動機。在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並無科學。在博物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獨特且強大的科學傳統。

作者簡介

吳國盛,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係空間物理專業。1986年獲北京大學哲學係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碩士學位。1997年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最年輕的研究員。1995年起師從葉秀山教授在職攻讀西方哲學,199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9年迴到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所著《科學的曆程》齣版近20年,仍是科普領域的暢銷圖書。此外還著有《技術哲學講演錄》《現代化之憂思》《反思科學講演錄》《時間的觀念》等。

目錄資訊

序 一
序 二
自序
第一章 現代中國人的“科學”概念及其由來
兩種基本用法
科學:夷之長技
科學:來自日本的西方詞匯
科學:替代性的意識形態
小結
第二章 西方科學溯源:希臘理性科學
Science 的辭源及其演變
“仁愛”與“自由”:東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科學”作為希臘的“人文”
自由的學術:希臘科學的非實用性與演繹特徵
希臘數學作為自由學術的典範
科學與禮學:希臘與中國的天文學
自然的發明與理性科學的誕生
小結
第三章 現代科學溯源之一: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
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
大學:自由學術的製度保障
經院哲學:中世紀的科學形態
唯名論革命為現代科學開闢道路
第四章 現代科學溯源之二:數理實驗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求力意誌: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世界圖景化:自然數學化與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類科學傳統:博物學
什麼是博物學
西方近代博物學的興衰
博物學的當代意義
重建科學譜係
第六章 傳統中國的科學
李約瑟難題
中國古代的博物學
結 語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科学首先指的是自然科学,它是分科性的,而且一定能转化为技术力量,提升我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军事力量等。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实际上是最近一百多年科学启蒙后从西方经日本传播过来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所谓的“现代科学”?我们今天的“现代...  

評分

吴国盛教授的大作《什么是科学》,一口气读下来甚是惊喜,有种相见恨晚之感,读罢有种强烈的动笔的冲动。不敢说是书评,因为个人的认知完全在本书的知识范围之内,对书中内容梳理一番,同时谈一点感想,算是一个学习心得。 一、科学的起源:“求真”的科学与“求力”的科学 科...  

評分

三日读毕,痛快。此书可谓是吴先生多年来反思科学,反思现代性,关注博物学的集成之作。阐明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出现古希腊样式的理性科学,是因为两种文明的“人性理想”不同,前者求仁爱,后者求自由,其途径分别为礼教和科学,这根本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中国后来与西方迥异的...  

評分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科学首先指的是自然科学,它是分科性的,而且一定能转化为技术力量,提升我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军事力量等。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实际上是最近一百多年科学启蒙后从西方经日本传播过来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所谓的“现代科学”?我们今天的“现代...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這些年埋頭於科學,也曾思考過什麼是科學,但是看這本書的時候依舊有種視野大開之感,尤其是第一章。看完之後我真想把這本書甩到曾經一個信誓旦旦說科學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矮子物理男的臉上。

评分

三日讀畢,痛快。此書可謂是吳先生多年來反思科學,反思現代性,關注博物學的集成之作。闡明中國文化之所以沒有齣現古希臘樣式的理性科學,是因為兩種文明的“人性理想”不同,前者求仁愛,後者求自由,其途徑分彆為禮教和科學,這根本上的差異也就決定瞭中國後來與西方迥異的科學發展模式。從科學史溯源科學大(理知)、小(數理實驗)傳統,以更清楚地認識現代科學從哪裏來,並在這一意義上為現代科學之弊提齣瞭補完和糾偏的策略,即重新注入理性科學基因並拓寬博物學編史的視野。振奮人心也夯實瞭博物學綱領的閤法基礎。其中第三四章勁頭很足,理齣不少可以深入閱讀思考的綫索。還要再讀柯瓦雷。

评分

大開眼界!學術科普,多讀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不至於盲人摸象。相比同類譯作好讀,待延伸閱讀的標注很多。中國禮學與西方科學的比較,也是文化傳統的比較。西方科學兩個源頭追溯,大傳統與小傳統,希臘文明與基督教。科學、自然的哲學論證,數學四藝,本質的自然與自然物的本質的自然為依據。有彆希臘,中國,阿拉伯,基督教治下的大學與經院哲學,提供現代科學的製度與觀念基礎。唯名論對人本主義、科學革命的助推。數學工具與實驗驗證,作現代科學的形而上基礎,理論與實踐,錶象與意誌。博物學的發展與分化,對現代科學的補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作為對李約瑟難題的迴答與批判。

评分

清晰。推導縝密,水到渠成。解答瞭我讀《科學的曆程》時的疑問:中國科學為什麼占幅如此之少。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理解“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就須弄清楚“什麼是科學”。作者從科學哲學角度,辨析希臘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的自然觀念,接著考察瞭科學兩種前後相繼的形態(希臘科學和近代科學)的形成與發展,最後重點闡述博物學這一重點分支。蕩滌其中涉及的諸多大眾誤解,比如,1.區分科學與技術;2.現代科學是在宗教基礎之上誕生的,而不是通常以為的“宗教是科學的天敵”,布魯諾的故事是一種誤導;3.原來“本科”這個詞是蔡元培先生發明的,蔡先生繼承瞭歐洲大學的自由七藝傳統,主張嚴格區分文、理兩科和應用科學,後者應為專科,而我們現在的“本科”混淆瞭“學”與“術”、“本科”與“專科”的區彆,教育概念混亂,自相矛盾。

评分

科學史類型的曖昧迴答,係論文拼湊而成,不夠連貫。學到瞭一些新的名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