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绘暹罗

图绘暹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国] 通猜·威尼差恭
出品人:
页数:292
译者:袁剑
出版时间:2016-10-1
价格:5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66203
丛书系列:人文与社会译丛
图书标签:
  • 泰国
  • 历史
  • 东南亚
  • 人类学
  • 社会学
  • 东南亚研究
  • 政治学
  • 地理
  • 图绘暹罗
  • 泰国历史
  • 文化绘卷
  • 古典艺术
  • 暹罗风情
  • 手绘地图
  • 东方美学
  • 皇家风貌
  • 传统工艺
  • 异域风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现代的“暹罗王国”是如何变成了“泰国”这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谓的“泰国性”是如何形成的?泰国的“国家感”是什么?地理学以及制图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国历史中发挥了怎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部东南亚研究和边疆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史学家通猜·威尼差恭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他提出,旧的本土空间观被新的西方地理学话语替代,边界、主权、边缘等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泰国的“地缘机体”被一步步塑造出来。本书突破了以往民族国家研究的范式,从独到的角度重新讲述了这段历史。

作者简介

通猜·威尼差恭,泰裔美国历史学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南亚历史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早年求学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后在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起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1997至1999年担任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担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他的研究对泰国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著作《图绘暹罗》曾获亚洲研究协会哈里·J.班达奖。

目录信息

中文版前言
序 言
致 谢
导 论 国家感的存在
国家感的两种认同
泰国性的积极和消极认同
泰国研究
解释上的斗争
作为文化建构的暹罗
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 本土空间与古代地图
神圣的地形学
想象空间的描述:古代地图
不同空间观的共存
第二章 一种新地理学的到来
两个世界,同一空间:现代世界的来临
突破:脱胎于星相学的天文学
新模式下的空间:现代地理学
被编码的空间:现代地图
模式:模糊与替代
第三章 边界
西部边疆中的西方边界
边界观的冲突
没有边界的王国
第四章 主权
等级化的国家间关系
共享主权:一种生存策略
多重主权与欧洲人
第五章 边缘
重叠的边缘
“我们”空间的塑造
新的边缘:暹罗与英国当局
军队对分界面的塑造
第六章 制图:一种新的空间技术
西方地图中的暹罗
暹罗的西方制图
地图对“我们”空间的塑造
地图绘制中的交锋:释放出的一种致命武器
第七章 地缘机体
地缘机体的出现:制图的胜利
地缘机体的授权
超越领土与地理学
第八章 地缘机体与历史
1893年的伤痕与断裂的过去
泰国过去假设的地缘机体
历史地图集
情节化的过去
重塑的过去
结 语 地缘机体、历史与国家感
“我们自身”与他者对立的形成
敌人的作用
泰国性的边境
符号的权力
最后的话
资料注释
注 释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用户评价

评分

古代暹罗的曼荼罗式权力辐射,对边界意识的不严谨,为当今该地域的领土争端问题埋下伏笔。但是在民族独立的大浪扑过后,曾被殖民的东南亚国家是否会对西方殖民者怀有谢意?--他们把抢夺过去的土地划理边界,其中也包括曾经的"模糊地带",从而奠定了整个地区的现代版图。全书从暹罗空间观的变化入手,进而贯通国家认同与土地的关系,可谓是个有难度却无比新颖的切口。若再观照近代泰国思想史的变化,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地缘机体"也是在"传统"和"反传统"的冲合中不断壮大的。

评分

通猜·威尼差恭在其已成经典的著作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遵循传统边界理念的国家,在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地图扮演着塑造人们“国家感”的重要角色,是它在人们的头脑中建构起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缘机体”。他并没有神化泰国历史,而是看到泰国在积极内化西方绘图技术,甚至牺牲小国。

评分

20多年過去,此類思維如今也成霸權。

评分

论述建立在几大中心对边缘的较强控制的前提上,但事实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只选一段来做,或者做些微观的史料补充会不会更好些? 另外,“地缘机体”改成“地理实体”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字面上body和“机体”不称;序言中作者解释的似乎也是 由地理学知识的发展带来的空间知识的替代。这一概念或为对萨义德“想象的地理学”的回应,译成“地理实体”或许更明晰一些~ nationhood译成“国家感”似乎也不甚准确,第7章“对国家感的崇拜”、“国家感的一种符号”;第8章“国家感的命运”、“国家感意义”等表述似乎都不能make sense。翻成“国家地位”、“国家状态”是不是更好些?

评分

一张图可以抱着细看一整晚,因为实在太小了。。。 作者抽丝剥茧地梳理了a/前现代暹罗空间概念演变;b/现代地图话语对传统的替代(或殖民关系对朝贡关系的替代),科普了许多过去对东南亚缅暹高的无知。 印象最深的两点是1/关于朝贡关系的辩证理解很深刻(既是问题又是solution,既是不受欢迎的压迫也是压迫的替代品);2/关于地图绘制(mapping)对国家意识(nationhood)的建构与实践。 袁剑老师的翻译很到位,阅读体验十分流畅。 推荐展览:OCAT Shanghai Remapping Reality 王兵影像收藏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