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英二(Eiji Okuma)
1962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博士,現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專攻歷史社會學・相關社會科學。1996年以《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獲得三得利學藝賞;2003年以《「民主」と「愛国」: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大佛次郎論壇賞;2013年以《社会を変えるには》獲得中央公論社新書大賞。最新著作《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獲得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賞。其他重要著作包括《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上/下〉》、《市民と武装 :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戦争と銃規制》、《清水幾太郎:ある戦後知識人の軌跡》。他執導的311福島核災議題紀錄片《首相官邸前的人們》已於2015年公開上映。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一个名叫小熊谦二的日本人于一九四四(昭和十九)年十一月以陆军二等兵的身份应征入伍,以东京为起点,部队途径名古屋、神户、釜山,最后抵达中国境内的牡丹江,谦二立即被编入关东军电信第十七联队。 大约八个月后,联合国发表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苏联军队...
评分 评分两段最深刻: 1“政客们反复去靖国神社参拜,或者仍有人主张南京大屠杀纯属虚构的论调,对这些人我已经抱着放弃的心态了。但内心一直有股“宁静的愤怒”。看到最近一些周刊的目录,充满了各种排外的谩骂叫嚣,深感历史的真实性已不再受重视了。 过去虽然许多人也一辈子都生活在...
2017年已读016: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战前、战后生命史,却也折射出无数普通人被战争损害、被时代胁迫的一生,因而作者也将之称为“不被记录的多数人”的生活史。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却以如此轻描淡写甚至有些寡淡的形式来表现,虽是口述史,虽然讲的是战争的惨烈、战前与战后的贫瘠,却好似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微观个人史,却包含宏观的二十世纪日本经济、政治、社会史,可谓见微知著。战前以爱国主义挟持普通民众,战后以“不赔偿,不道歉”的流氓政策愚弄参战士兵,“所谓的国家,与人心不同,只是一种无机的物质”。
评分给你另外一个视角看日本
评分很妙。本书主人公即作者父亲是一个体检结果二乙(玉碎前不在征兵范围内),战场上的“万年二等兵”,战俘营的“劣等劳工”,“既不得要领,又没有体力,而且不具技能”的“残渣”,这样玩不好游戏的人痛恨战争几乎和富士康工人痛恨资本主义一样健康自然,也一样会轻易沦为meritocracy的嘲笑对象:谁让你运气差?谁让你不努力?问题是如何论证这类所谓的“底层”其实是结构的必然产物甚至必定是人数上的大多数,如何论证“一亿总中流”或任何地方可见的关于中产的支配性地位的话语只不过是某种幻觉。这个工作这本书做了一丁点(主要是后记部分),但远远不够。因此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这书没被当作“黄左”批判反而广受好评的原因,大概是对战争结构的厌恶真的广大读者群的某种无意识的底线吧。
评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评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