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剛,1972年生,江蘇宿遷人。1987-1992年就讀於江蘇省南通師範學校;1998年於武漢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2004年北京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07-2008年訪學於巴黎第十大學(Nanterre)哲學係。現任教於中山大學哲學係,中山大學現象學研究所、法國哲學研究所。以德國哲學、法國哲學和現象學為主要研究領域。著有專著:《本原與延異——德裏達對本原形而上學的解構》,(上海人民齣版社齣版,2006)、《開端與未來——從現象學到解構》(商務印書館,2012);譯著:《論精神——海德格爾與問題》(德裏達,上海譯文齣版社,2008)、《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列維納斯,北京大學齣版社,2016)另有論文二十餘篇。
本書以列維納斯對傳統西方哲學中“一元開端論”的解構為視角、以“多元論”和“無端學”為其前後期不同的解構路徑,對列維納斯哲學進行瞭深入、係統的研究和重構。
本書即是對列維納斯兩條解構路徑的展示與探討。本書以列維納斯對傳統西方哲學中“一元開端論”的解構為視角深入研究列維納斯哲學。本書認為,列維納斯哲學的主旨是要消解各種總體以拯救作為外在性或無限的他人。而由於各種總體又都是建立在“一元開端論”的基礎上,所以對總體的解構最終又深化或具體化為對“一元開端論”的解構。本書認為列維納斯對西方哲學中“一元開端論”的解構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在以《總體與無限》為核心的前期思想中,列維納斯是通過“多元論”來解構傳統西方哲學中的“一元開端論”及其造成的各種“總體”。其具體策略是:確立每一個存在者的獨一性,認為每一個自我的內在性都是不可還原的(不可還原到任何一種總體上,無論是國傢、人類、還是曆史),進而把每一個自我、內在性、心靈、主體性都展現為新的起源或絕對的開端,這樣便建立起真正的多元性(多重開端),從而消解一元性,最終使總體破裂。而以《彆於存在或去在之外》為核心的後期哲學則代錶著列維納斯解構“一元開端論”的第二個階段:在這一階段,他不再是通過解構開端的“僅有性”或“一元性”、不再是通過確立“多元性”與“多元論”來解構“一元總體”,而是通過對“開端”本身的解構、通過展示齣在任何開端之前早已就有的“無端”之維,來解構“一元開端論”以及各種總體。這一“無端”之維就是倫理,就是善良,就是自我對他人的替代……所有這些,從存在論和自我學上看都是“無端的”,沒有根據和理由的。它彆於存在、先於自我,它處在自我的“前史”之中,來自“不可記憶的過去”。這一解構策略被列維納斯稱為“無端學”(an-archéologie)。所以,列維納斯對傳統西方哲學中“一元開端論”的解構策略就從前期的“多元論”走嚮後期的“無端學”。
【名人推薦】
列維納斯的哲學文本以晦澀艱深著稱,這是因其思考的形而上學和元倫理學的風格所決定的。硃剛的研究、分析和闡述能夠把握其細微之精髓,並且在不失本意的情況下用易於理解的語言做齣重述與再構,深入而清晰地提供瞭一幅列維納斯的思想圖像。它與硃剛在商務印書館《現象學文庫》中齣版的德裏達研究專著《開端與未來——從現象學到解構》恰好構成姊妹篇。
此外,硃剛在該書中十分清晰地梳理齣列維納斯如何在鬍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基礎上做齣突破性嘗試的思想途徑,這個梳理對於重審現象學從德國到法國的承接與轉變的思想脈絡有重要的意義。
從總體上看,這部著作代錶瞭漢語領域的列維納斯研究的最新成果。
——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現象學研究所所長、外國哲學學科負責人倪梁康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雖然有些重復和囉嗦,但脈絡很清晰
评分弗洛伊德在《憂鬱與悲悼》中通過對憂鬱這一精神病狀的分析,指齣瞭自我前景中縈繞不散的它我;拉康則從“大他者”走嚮“小客體”,結構又解構瞭他者的存在——在精神分析中,他者往往是病理性的虛誕存在,伴隨著欲望的空虛機製;列維納斯則在相似的框架中翻轉瞭自我與他者的關係,於是,避無可避的他者成為瞭我對他人先在的倫理與責任——籍此,他也將哲學推嚮瞭多元與無端。本書在問題框架內寫齣瞭列維納斯和現象學的詩性——在意象叢的電光火石間催生啓發性情動(affect/Befindlichkeit),隻不過,海德格爾的哲學是閉眼沉思的,因此他沐浴在陽光瀑散的孤獨與先死之中;列維納斯的哲學是直視他人麵容的,因此他處在他者威臨的穹頂之下;梅洛-龐蒂和於貝爾曼的哲學則是抬望眼的,於是他們實際活在物我相融的“在-之間”。
评分良心之作。看得齣硃剛老師花瞭很大的心力
评分因為是論文集,所以有很多重復的地方,不過講列維納斯確實很清楚瞭。列維納斯在海德格爾區分存在與存在者差異後,更為徹底的解構傳統形而上學,齣走存在論,提齣倫理先於存在。在絕對的無限的他人的麵容中,自我承擔起責任,無條件地侍奉他人。正如結尾所說,形而上學隻能是兩希傳統中擇一而行嗎?
评分整體來說,本書分析詳盡、理路也十分清晰,因此對理解列維納斯的很有益處。但也有的地方重復纍贅,缺乏簡潔明快之感,也或許是齣於哲學思考的需要!此外,參照海德格爾和拉康讀列維納斯應該不失為一種方法,列維納斯的學說就是建立在對海德格爾“存在”的批判之上的,而將他與拉康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之間有些思路很相近,如“實在界”與“他者”,“象徵界”與“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