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执教萨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伯克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是当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写作的新视野》、《20世纪的历史与历史学家》、《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风景》、《图像证史》、《意大利文艺复兴》等数十种,并被译成多重语言出版。
本书接续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知识社会史》(上卷)的叙述,讲述了从1750年代法国《百科全书》出版到维基百科盛行之间的知识的社会史。如同其前著,本书提供了一种社会史观(或者说历史的回顾型社会学)。本书不仅关注个人,也关注集体关于知识传播的行为和趋势。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看似永恒的知识活动——收集知识、随后分析、传播和使用知识——实际上是具有时间性的,在不同的时段和地点会有不同的形式。第二部分试图通过讨论知识的缺失和专业化的失败来写就知识增长的历史反趋势。第三部分则从地理学、社会学和年代学等概念出发,对比中心和边缘的体验,来讨论知识在每个时期的主要趋势,即专业化、世俗化、国有化、民主化等与它的对立面的共存和相互影响。
一如既往,彼特·伯克运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图景。这册备受期待的《知识社会史》(下卷)将会是一次横跨人文领域和社科领域的阅读旅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印象深刻,大约涉及250年间800名学者,不包含数学。中国人似乎对知识没兴趣,否则无法解释知识产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背景下才能理解李约瑟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动机。
评分彼得伯克本书的撰写本身就像是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涵盖的学科太多,让人惊叹于他的知识面的广度。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译者无法跟上如此庞大的知识量,人名和术语方面发现了二十余处问题,但相比本书庞大的体量,阅读上没有太大障碍,但为了达到上册的质量,也许还需要更为严格的校对才行。
评分内容相当有趣,关于知识的社会文化史,不仅谈到知识的生产,传播,也讲了那些被进步叙事掩盖的知识被淘汰隐藏的故事。
评分印象深刻,大约涉及250年间800名学者,不包含数学。中国人似乎对知识没兴趣,否则无法解释知识产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背景下才能理解李约瑟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动机。
评分一大串名字流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