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故事

废墟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巫鸿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336
译者:肖铁
出版时间:2017-7
价格:11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43487
丛书系列:文景·巫鸿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巫鸿 
  • 艺术 
  • 美学 
  • 海外中国研究 
  • 废墟美学 
  • 艺术-艺术史 
  • 废墟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先放点读书笔记: P15 怀古诗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文学,而更是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美学体验:凝视(和思考)这一座废弃的城市或宫殿的残垣断壁,或是面对着历史的消磨所留下的沉默的空无,观者会感到自己直面往昔,既与它丝丝相连,却又无望地和它分离。 P18 在典型的欧洲浪漫主义视...  

评分

第一章:废墟的内化 首先,中国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废墟,直到圆明园遗址的出现。即一个典型的西方废墟:亘古永恒的石头(石质有纪念碑性)与丛生的杂草。 中国的废墟更在于丘与墟。 丘指一种往昔的建筑的存在,只不过建筑物的主体形态已荡然无存。这个意向在很多古诗与画中都...  

评分

在 「o isis und osiris」中读完本书。厚厚的附录,严谨的学术态度,娓娓道来的历史脉络、旁征博引、事实充分、观点清晰有新意。母语是汉语的巫鸿教授,扎实的汉文化功底和当代中国艺术亲历者,带着全球视野和语境,解读中国各个阶段出现的废墟文化。看的时候代入感非常的强,...  

评分

第一章:废墟的内化 首先,中国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废墟,直到圆明园遗址的出现。即一个典型的西方废墟:亘古永恒的石头(石质有纪念碑性)与丛生的杂草。 中国的废墟更在于丘与墟。 丘指一种往昔的建筑的存在,只不过建筑物的主体形态已荡然无存。这个意向在很多古诗与画中都...  

评分

论文杂集,总给人缺乏诚意的感觉,也是最贵的一本。巫鸿老师的书我基本都买了。这本书是我买的最新的一本,但是东西是最缺乏诚意的一本,内容却不新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远不及《礼仪中的美术》和《时空中的美术》两本,当然也不及《重屏》给人的启发和新意。恕我冒犯,我真的不...  

用户评价

评分

巫鸿老师的书迷。每次都会被他挖掘的主题吸引。废墟的观念不新,在西方建筑史上常常听见。出于长存和永恒的石材西方建筑,往往较不求缘木之长存的中国建筑出现更多的废墟,一枯一荣,皆因石而起。而中国的废墟观念显然影响自西方,从建筑,电影,摄影,到当代艺术皆然。这也是废墟新生和湮灭的双重性。

评分

废墟的主题选得好,承载丰富有深度;结构设计好,从石涛拓片到圆明园小城之春再到当代艺术798,知识体系清晰历史共情兼顾;语言呈现好,逻辑清晰表意晓畅,让我这么一个美术盲都津津有味读到最后,好书好书。

评分

功底深厚,文思俱佳。在巫鸿笔下,废墟身上承载着永恒的历史,即“不同类型的记忆和回声融汇进一个永恒的现在”。审视废墟的方式充满张力,中与西,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现实与理想,毁灭与新生。大众媒体对废墟的影响颇值玩味。关于工业废墟审美的介绍偏少,可补充。另,里面介绍的当代艺术也太吸引人了。

评分

整体写作倾向更接近纪实报告而不是单纯的艺术评论,可能和作者的人类学背景有关。唯一憾处是自本书中段的“战争废墟”至结尾“工业废墟”,艺术家与建筑的交互活动都被界定在北京城这一促狭局域。然解读《小城之春》的文字仍让人眼前一亮。

评分

感谢@Vanessa 赠书。娴熟运用欧洲艺术史的方法和理论来写中国艺术的典范,但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前面讲中国古代艺术中废墟这一主题的部分很精彩,转向现/当代艺术时感觉有点突兀,但是很快再此进入正轨,全书也没有散架的风险。北京798那部分也很喜欢,而最后回归古代艺术更是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尽管我并不认为本书完美但是不妨碍它展现了巫鸿老师的大家风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