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如《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亚洲的去魔化》(Die Entzauberung Asien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resellschaft)。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本)。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著名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
1925年5月30日将成为远东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日子,犹如欧洲的巴士底狱事件一般。
五卅事件开启了从1925年至1927年这段风云跌宕的历史,中国史学界称之为“大革命”:在逐渐倒向共产主义的激进派学生的领导下,群众性示威活动在城市中展开。其激情澎湃的程度,唯有40年后的“ 文化大革命”堪与之相比。在1925年5月30日这一天,中国革命从无序的泄愤转入了有目标、有组织之行动的阶段。
本书是德国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写的中国革命史,以一个外国人比较客观的立场,分析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战胜国民党,夺取中国政权的原因。 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像万历十五年,以1925年5月30日爆发于上海的五卅运动为切入点来描绘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全貌。这次运动,笼统来说,是...
评分我们不妨用“反现实”思维来思考一下,当时的清朝政府是否有可能采取另一种方式来应对西方的入侵?假如早一步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话,中国或许就可以避免主权上的更大损失,就像后来实际发生的一样。但是,中国能否像1868年后的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利用来自外部...
评分本书是德国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写的中国革命史,以一个外国人比较客观的立场,分析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战胜国民党,夺取中国政权的原因。 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像万历十五年,以1925年5月30日爆发于上海的五卅运动为切入点来描绘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全貌。这次运动,笼统来说,是...
评分昨天读完了这本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全书开篇介绍中也提了是选了一个世纪中的一天,这样的视角来讲述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历史,这本书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方法读来很像《万历十五年》,作者节选了这天用来展开,对中国当时的各阶层状态,从民族主义发展,革命,到政府和各个阶...
有趣的点:人力车夫是最大工人后备军、日军是亚洲最大毒贩、孙中山被忽视的《实业计划》和改革开放后政策如出一辙、北京掏粪工清一色山东籍、清末新军建立得益于日本顾问帮助…… 印象较深的论述: 革命未必意味着社会变迁。“青年”概念的发明。民国经济的停顿论vs增长论。将民族主义分为四类(反帝、政治、种族、文化)。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论的修正。“一统”意识的思维延续(割据而不分裂)。对农民革命意向(阶级冲突)的否定。土改作为释放战争资源之手段。 优秀的历史社会学论著,对历史变迁中的内和外、延续和断裂、客观和主观、结构和偶然等诸多视角的熟练运用。信息量大,综述能力极强。如果翻过《世界的演变》,就知道其视野之开阔,论述之扎实。 “土地革命是一场具有社会影响的政治革命,而不是一场具有政治影响的社会革命。”
评分一般,基于各种二手西文著作的革命史综述,但视角很有意思,对不了解中国的西方读者很适合。不过其使用的基础史料是彭明主编的《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这套书所选史料大多经过剪裁,需要对照其它文献使用。
评分3.8星吧 1. P142 Para1 Line15 李大钊的生卒年应为“1889-1927” 2. P150 Para1 Line2 注释51在P299不存在 3. P264 Para2 Line9 “430”后缺“万”
评分这个德国历史学者对于中国的研究比较深入,这本书里有一部分观点基本上和国内的区别不大,估计是受了内地历史学者的影响,不过整部书的体系完整,将中国近代革命的起源于发展论述了出来,更偏重于政治方面的分析,有些观点也让人耳目一新如对孙中山的评价和共产主义兴起的原因等等。问题是有些泛泛而谈
评分非马克思主义视角的革命简史,并没有什么新东西。甲骨文系列的平均质量我是相信的,品牌塑造和定价我也是鼓励的,然而这不到300页的书,光我发现的校对错误就5、6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