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次“寻路中国”式的现实探索——作者孙中伦毕业于美国波莫纳学院,罗德奖学金最终候选人。2015年,大三结束的他突然决定休学一年,回国打工,成为了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大理民宿的店小二,甘肃定西的初中老师,成都漆器厂的学徒工,北京某网站的新媒体编辑……他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完成了一次何伟“寻路中国”式的观察和探索。
2、 一个年轻人眼中的历史和社会——对历史与社会的阐释往往湮没在宏大叙事和精英话语中,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探寻、对社会历史的思考,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胡哥四处借款只为开一家奶茶店、河水吞噬了暖娟两岁零一个月的女儿、年纪轻轻却异常沉稳的庚壬是人人敬佩的“许领班”、王姐带着小女儿探望狱中的弟弟,天真的孩子仰头问道:舅舅为什么在玻璃里面……
3、 一段寻找自我的漫漫征程——“我会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可我并不知道那是谁”,带着这个最初的疑问,作者将自身的青春迷惘和价值困惑融入旅途见闻,通过最切身的体验,得出了青涩感性又非同一般的省思。终于,在他人的故事里,他释然了亲人的逝去、抚慰了青春的伤痛、了然了自我的追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自己,我们与世界和解。
《回来》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也是作者孙中伦的处女作,记录了他休学一年、回国打工的经历与所思。
2015年夏天,21岁的孙中伦大三结束,他决定中断学业,从美国波莫纳学院休学一年,回中国打工。他去到东莞、大理、定西、苏州、北京、成都,做过流水线工人、民宿招待、初中老师、新媒体编辑、寺庙居士、漆器厂学徒,一边流浪一边工作。
在东莞的流水线上,他追问工人们的生活与理想;在大理的民宿中,他遇见不得志的诗人;在北京的编辑室里,他对青春的痛与梦有了深切的感悟;在成都的漆器厂里,他理解了坚守和匠人的意义;在定西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们中间,他重新认识了生命的真谛、贫穷的代价,以及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相遇和相知……
除了这一年的经历,他在给未能出生的胞兄的七封信中,写下了一个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对世界的求知和对自我的质疑,青春的迷茫、张扬和省思,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而在想象中的胞兄的七封回信里,他似乎终于完成了一场与自己、与家人、与世界的短暂和解。
如题。 你们没读出感动,就说言之无物。你们没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意,就是毫无意义。怎么这么自恋呢?你们这些老家伙,不要看低了我们这代人的作家。 没啥要说的了。 这本书对我影响巨大,谢谢中伦,你的写作是有意义的,请务必坚信这一点。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休学了一年,我...
评分 评分 评分很爱阅读非虚构的个人史,像正午、中国三明治等的兴起,以及一批年轻的非虚构作者的异军突起,让我觉得中国写作领域是充满希望的。 正如书中东莞的工厂、大理的人民路、定西的学校、北京的单读编辑部和成都的漆器厂这五段叙述中,尤其喜爱成都漆器厂的故事。特别是在作者描述了...
评分噱头大过于内容,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休学一年回国游历,怎么听怎么觉得有劲,但写出来的东西却感觉,没有味道。辗转几个地方,向各个人询问他们的故事,用个体经历来打破宏大叙事,但来来去去还是逃不出城乡差距、青春成长的社会故事。越到后面越感觉作者把握力不足,当然,这个行为本身,就很赞!
评分我觉得很适合20岁以下的城市青少年阅读
评分与何伟根本是两码事。如果当做一个年轻人属于自己的游历和叙事尚可一读,想从此书看社会还是趁早作罢吧。其体验本身固然有意义,所谓一种“回来”也能理解,也是能多得一星的理由,但文字书写本身对非虚构作品而言实在太过做作。
评分作者说不是为了体验生活,的确,分明是为了写这本书。 走马观花的经历,从别人口中套出他所需要的故事,已被写烂俗的职业,配上“寻路中国”的名头,实在不忍直视。 若非出门的时候包里就带了这本书,估计看个开头就读不下去了。
评分我最年轻的作者,前前后后一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