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书的魅力,即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给读者。
"
推荐一下这本书吧。它就放在我的床头。 我喜欢这书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作者纳博科夫是个小说家,同时也是昆虫学家和大学的文学课讲师的综合身份。作为一个很会写小说的人,他的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而言,都可以笑傲俄罗斯文坛,“作家”这个行当的把戏自然比我们这些普...
评分近日读完了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然后发现自己已然被圈至他的门下,抄录了许多书中的话语,并且将其奉之明堂。但这本书中的纳博科夫真正令我折服的不仅仅是那些目前对我来说有如金科玉律一般的话语,还有那份“向人类的智慧发起猛烈的攻击”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令我战栗,...
评分《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是美国小说家和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一书中的序言。在这篇文章中,纳博科夫提出了优秀读者所具备的条件和优秀作家所应达到的要求。对于这些观点,我既有认同,也有一些异议和补充想法。我将在下文中进行浅显的分析讨论。 首先要谈一谈...
评分“对一首诗或是一部小说,请不要追究它是否真实。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请记住,文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如果有人不想干别的,偏偏要当开文学课的教授。” “拿《包法利夫人》来说吧:如果翻开小说只想到这是一部‘谴责资产阶级’的作品,那就太扫兴,...
评分“再往上看去,在一根静脉明显的分叉处,一只蚊子正在叮咬。” 自从某次怀着发现宝藏般的激动心情,在图书馆的书架和夕阳中漫步的尘埃中间站着读完了一本魔法书,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在那脸红心跳的十几分钟里找到了有关信仰的真相——即便不是炽热的至少是清晰的——那便是让瞬间...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想再去洗洗手!封面太美了!书的质量也太棒了!上海译文牛逼!对待这本书,除了虔诚,只有虔诚。这本书拥有纸质书的全部魅力。
评分时间,空间,画面,细节,结构,风格,纳氏创作解剖法
评分气质人人不同,但是我可以马上告诉你,读书人的最佳气质在于既富艺术味,又重科学性。单凭艺术家的一片赤诚,往往会对一部分作品偏于主观,唯有用冷静的科学态度来冲淡一下直感的热情。不过,如果一个读者既无艺术家的热情,又无科学家的韧性,那么他是很难欣赏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 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衡量一部小说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它能不能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
评分读完原著再来读这本书会更好
评分时间,空间,画面,细节,结构,风格,纳氏创作解剖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