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20世紀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政治理論傢之一,著有《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境況》等。早年於馬堡和弗萊堡大學攻讀哲學,師從海德格爾,後師從海德堡大學的雅斯貝爾斯,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後流亡巴黎。1941年定居美國,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開辦講座,還擔任過芝加哥大學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教授。
J.V.斯考特,本書編者,東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J.C.斯塔剋,本書編者,美國西頓•霍爾大學哲學教授。
譯者王寅麗,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譯著有《當代法國哲學》《人的境況》《過去與未來之間》《多元現代性:一個斯堪的納維亞經驗的故事》;譯者池偉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碩士。
在漢娜·阿倫特移居美國後的著作中,隨處可見基督教哲學傢奧古斯丁思想的影響。本書在阿倫特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是阿倫特早期及後期與奧古斯丁之間持續的思想對話;這部早期作品在阿倫特思想建構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後所達成的獨創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編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剋在阿倫特本人修訂版的基礎上,為這本書提供瞭精心的導讀和研究文本,構成一部非常完備的學術著作。
汉娜·阿伦特1929年在她的导师,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这是她登上学术舞台的首部著作,1929年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在柏林出版。受她政治思想吸引的的研究者们很少注意到这部以神学为主题的...
評分原载于《文化研究》2016年秋季卷;王老师长期致力于阿伦特研究,著有《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2008年);译著有阿伦特《人的境况》和《过去与未来之间》等。 摘要:阿伦特192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作为她学术生涯的起点,近年来受到关注。她在...
評分原载于《文化研究》2016年秋季卷;王老师长期致力于阿伦特研究,著有《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2008年);译著有阿伦特《人的境况》和《过去与未来之间》等。 摘要:阿伦特192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作为她学术生涯的起点,近年来受到关注。她在...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2/30/%e7%88%b1%e4%b8%8e%e5%9c%a3%e5%a5%a5%e5%8f%a4%e6%96%af%e4%b8%81-2/ 爱与圣奥古斯丁 [美]汉娜·阿伦特 / [美]J.V.斯考特、J.C.斯塔克 / 王寅丽、池伟添 / 漓江出版社 / 2019-9 子扉我 2019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季风书...
評分原载于《文化研究》2016年秋季卷;王老师长期致力于阿伦特研究,著有《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2008年);译著有阿伦特《人的境况》和《过去与未来之间》等。 摘要:阿伦特192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作为她学术生涯的起点,近年来受到关注。她在...
嘻嘻,好看,喜歡❤️
评分用奧古斯丁來討論“人如何在世”的問題,中間的許多論述仿佛亂箭往我這方紮。
评分行文易懂,翻譯通篇流暢,給譯者點贊,再說文本,我們如何理解聖愛,如何求得存有的至高福份,麵對死亡,人不能不恐懼,迴歸本質的至高存有,歸於有序,不是生命之內所能言的。在世期待讓人對所有物充滿瞭愛意不能割捨,天地荒漠是愛的,人的屬世界也是愛的,貪婪與至高的愛是活著的人最高的祈願,因為這就是愛的最爆裂的瞬間,即對於貪婪的最高,同時也是對至高存有的最強烈的期待。
评分嘻嘻,好看,喜歡❤️
评分對奧古斯丁進行瞭一次世俗化的解讀,迴答愛上帝,何以會愛鄰人的問題。從貪愛到聖愛,都是欲求的結構,似乎沒有鄰人的位置,齣路在第三部分的信仰社群,一種一起生活、彼此給予的世俗共同體。#需重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