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萨克斯,作家,安德烈·纪德的私人秘书,黑市商人。1906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有的犹太珠宝商家庭。1943年离开巴黎赴德国汉堡,作为间谍受雇于盖世太保,从此再未回到法国。1944年被德国人抓捕。1945年,他在盟军逼迫、监狱撤离时被一名卫兵射杀,但尸体不知去向。
本书开始于1919年7月14日这一天,法国在一战后首次欢度国庆,街头巷尾充满了欢乐的人群。之后断断续续记载了此后的十年,正是法国社会充满疯狂激情的年代,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为它画上了句号。
书中的“我”出身于巴黎上层社会,是巴黎政治学院的学生,生活奢侈,出手大方。除追逐女孩子外,“我”热衷于各种文化沙龙,对当时的众多文化名人都十分熟悉。“我”厌倦人云亦云的文学评论,十分欣赏才露头角的普鲁斯特,对立体派、爵士乐、黑人杂志和电影等新事物充满热情。“我”喜欢阅读《新法兰西杂志》,并在日记中常常抄下一些精彩片断。
但“我”又是一个慵懒而涣散的人,在写过1920年12月23日的日记后便停歇,直到1928年6月28日才重新提笔,把过去八年的琐碎回忆以他人日记的形式散乱地拼凑在一起。
作者借助日记体裁,介绍了当时重要的艺术集会,书籍、演出、音乐会、展览等,讲述了“一战”后法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所受到的冲击。作者在书中也讲到了“一战”之后法国社会观念的巨变,对人们贪图享乐的风气和布尔乔亚热衷超现实主义思想的现象进行了描述。
利用这种日记随感的形式,作者对他当年的一部分真假友人们进行了刻薄的攻击。毕加索是个恶毒的小市民,而友善的科克托也成了虚伪的吹牛者。
本书的末尾则明显带有感伤的情调,似乎预感到曲终人散的时刻已经来临。作者在结尾写道:“昨天,华尔街股市暴跌,狂跌”,“我们一无所有了”,“我不会再有时间继续写日记了”。
说像当下的北京 真是抬举了我们这发展中国家的首都。 我们这革命革的彻底的国家 没有任何人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革命中保住祖传的家财 结果是人们都很穷,穷的平等 莫里斯过着有钱又有闲的生活,直到他的财产化为乌有 纵观当今中国的社会 恐怕还没产生这样的阶层 我们这家底薄的...
评分昨晚看书看累了,随手翻《充满幻觉的轻浮年代——巴黎日记(1919.7.14——1929.10.13)》。开始读的时候,完全以为是1919年的真实的巴黎,读到有关时尚的部分,很是想象了一番。不少段落,坦诚、幽默、可爱,令人忍俊不禁。介绍里说作者生于1906年,一个13岁的法国孩子?真是令...
评分那是个充满幻觉的轻浮时代,另一个戏梦巴黎。这本书的记录从1919年7月14日这一天开始,法国在一战后首次欢度国庆,街头巷尾充满了欢乐的人群。半个世纪后,贝托鲁奇电影里年轻的梦想家们从与世隔绝、无忧无虑的寻欢作乐中走上人潮汹涌的街头;而在莫里斯•萨克斯开始写日记那...
评分原来发在我自己的网志上:微光http://glimmer.72pines.com/ 这本书是1919年7月14日到1929年10月30日的日记,写于1939年。也就是说这是一本以流水账的形式写成的几乎小说的东西。译者给出的帮助理解的作者性格,列举如下: 风流多情,喜爱猎奇,追求享乐,无视责任道德。...
评分这篇本是一年前为某报所写,当时编辑掐了很大的尾。 我很乐意听到类似于萨克斯这种声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巴黎艺术圈的享乐末期,萨克斯在他的巴黎日记中有了坦承和反省:“我真想整天只吃粗面包,涂一点蒜泥和干酪,然后爬到樱桃树上摘樱桃吃。我真想光着身子在草地上...
不太同意译者序中对作者的部分评价~
评分“这个混杂了权力、野心、心计、才华等各色人种的社会,其实与巴尔扎克笔下的社会没有什么区别。巴黎还是从前的巴黎,只是人们的穿着变了。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人心都是相同的:得意、空虚、有思想、有品位、幽默、渴望取乐,正如路易十四国王去世时的时代一样。一个国家最叫人心醉的地方,就是它的这种停滞不变。”
评分真实的自己创作的生活
评分上等文青的上等生活。
评分五个小时读完。爵士时代,曲终人散。和菲茨杰拉德的时代相仿。最后的结尾有预感,反而索然无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