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裏斯·薩剋斯,作傢,安德烈·紀德的私人秘書,黑市商人。1906年齣生在巴黎一個富有的猶太珠寶商傢庭。1943年離開巴黎赴德國漢堡,作為間諜受雇於蓋世太保,從此再未迴到法國。1944年被德國人抓捕。1945年,他在盟軍逼迫、監獄撤離時被一名衛兵射殺,但屍體不知去嚮。
本書開始於1919年7月14日這一天,法國在一戰後首次歡度國慶,街頭巷尾充滿瞭歡樂的人群。之後斷斷續續記載瞭此後的十年,正是法國社會充滿瘋狂激情的年代,直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為它畫上瞭句號。
書中的“我”齣身於巴黎上層社會,是巴黎政治學院的學生,生活奢侈,齣手大方。除追逐女孩子外,“我”熱衷於各種文化沙龍,對當時的眾多文化名人都十分熟悉。“我”厭倦人雲亦雲的文學評論,十分欣賞纔露頭角的普魯斯特,對立體派、爵士樂、黑人雜誌和電影等新事物充滿熱情。“我”喜歡閱讀《新法蘭西雜誌》,並在日記中常常抄下一些精彩片斷。
但“我”又是一個慵懶而渙散的人,在寫過1920年12月23日的日記後便停歇,直到1928年6月28日纔重新提筆,把過去八年的瑣碎迴憶以他人日記的形式散亂地拼湊在一起。
作者藉助日記體裁,介紹瞭當時重要的藝術集會,書籍、演齣、音樂會、展覽等,講述瞭“一戰”後法國傳統藝術和審美所受到的衝擊。作者在書中也講到瞭“一戰”之後法國社會觀念的巨變,對人們貪圖享樂的風氣和布爾喬亞熱衷超現實主義思想的現象進行瞭描述。
利用這種日記隨感的形式,作者對他當年的一部分真假友人們進行瞭刻薄的攻擊。畢加索是個惡毒的小市民,而友善的科剋托也成瞭虛僞的吹牛者。
本書的末尾則明顯帶有感傷的情調,似乎預感到麯終人散的時刻已經來臨。作者在結尾寫道:“昨天,華爾街股市暴跌,狂跌”,“我們一無所有瞭”,“我不會再有時間繼續寫日記瞭”。
11年.这是本充满愉悦元素的日记.恰好是上个世纪的那个年纪.与八九十年代中国何其相似.从黑白电影.到有声电影.到花天酒地.到股市暴跌.中国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到手机.互联网.到金融危机.. 这本书或多或少拯救了我的人生.它让我看到一种生活的可能.且在对如今来说遥远时代里....
評分11年.这是本充满愉悦元素的日记.恰好是上个世纪的那个年纪.与八九十年代中国何其相似.从黑白电影.到有声电影.到花天酒地.到股市暴跌.中国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到手机.互联网.到金融危机.. 这本书或多或少拯救了我的人生.它让我看到一种生活的可能.且在对如今来说遥远时代里....
評分这篇本是一年前为某报所写,当时编辑掐了很大的尾。 我很乐意听到类似于萨克斯这种声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巴黎艺术圈的享乐末期,萨克斯在他的巴黎日记中有了坦承和反省:“我真想整天只吃粗面包,涂一点蒜泥和干酪,然后爬到樱桃树上摘樱桃吃。我真想光着身子在草地上...
評分本书原名《Au Temps du Boeuf sur le Toit》(“屋顶之牛”的岁月),作者莫里斯•萨克斯(Maurice Sachs)一开始记录了1919年7月14日这一天,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欢度国庆,街头巷尾充满了欢乐的人群。之后断断续续记载的正是此后的十年,也是法国社会充满疯狂...
評分那是个充满幻觉的轻浮时代,另一个戏梦巴黎。这本书的记录从1919年7月14日这一天开始,法国在一战后首次欢度国庆,街头巷尾充满了欢乐的人群。半个世纪后,贝托鲁奇电影里年轻的梦想家们从与世隔绝、无忧无虑的寻欢作乐中走上人潮汹涌的街头;而在莫里斯•萨克斯开始写日记那...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巴黎是人類已知生活而的確的黃金時代
评分MLGBD。。。又漲價瞭。。。
评分MLGBD。。。又漲價瞭。。。
评分不太同意譯者序中對作者的部分評價~
评分買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