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仪式

告别的仪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蒙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品人:
页数:544
译者:孙凯
出版时间:2019-9
价格:7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78492
丛书系列:西蒙娜·德·波伏瓦系列
图书标签:
  • 萨特 
  • 西蒙娜·德·波伏瓦 
  • 哲学 
  • 回忆录 
  • 存在主义 
  • 波伏娃 
  • 法国文学 
  • 法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新知识分子”萨特的临别肖像

波伏瓦与萨特的终极对谈

伴侣生活 = 智识对话

“这是我的第一本——也许是唯一一本——您不会在交付印刷前读到的书。整本书都是为您写的,却和您无关。”

《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1970年,萨特65岁。两年前的“五月风暴”虽然已经结束,但余波未平,深受该事件影响的萨特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概念。同时,他担任着数份报纸的编辑工作、参加集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支持受迫害人士、筹备电视纪录片,在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

但无法忽视的,是不断折磨他的各种病症:高血压、视力下降几、脑损伤、尿毒症……

“我的健康资本已经耗尽了。我活不过七十岁。”

“事实上我没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经写完,在这个意义上,我死了……”

日益炽长的焦虑情绪折磨着萨特。他想到了他的身体、他的年龄,想到了死。一个哲学家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个终身践行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作为最接近萨特,也是对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据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详细记录了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无数巨细靡遗的细节和如同亲临现场的对话,罕见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萨特。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他的死却把我们分开了。我死了,我们也不能重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之前有本非常火爆的书籍《存在主义咖啡馆》,通过这本书,延伸读了一些哲学类的书籍。 看到上海译文出的波伏瓦《告别的仪式》,第一时间买了回来,可以说是被封面所吸引,也可以说对两枚图章感兴趣。 封面上,萨特隐藏在黑框眼镜背后的犀利的眼神,与明显具备防备的神态对照之...  

评分

164宿舍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168文学的意义在于把词语组合起来 169偶然性 189哲学必然呼唤修正 190哲学提供了一个编故事的必要维度 198思想的深度与使命感 199聪明是一种发现一大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要求;愚蠢是一种压力形式 234两种阅读 245一本书是属于我们俩的 246以兴趣为...  

评分

读大学的时候买过两本哲学的书,一本是尼采,一本是黑格尔。尼采的翻过两页,黑格尔的一页未翻。至此以后,我认定哲学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也没有再读过哲学的书。 看这本书是为着波伏娃去的,结果全本都在聊萨特。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萨特于我,是个过于高深的存在,如果不是这...  

评分

(本文首发自《深圳特区报》2019年10月26日A6版,这里是全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刚刚出版,萨特终生的精神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著《告别的仪式》,曾经在1996年以《萨特传》为名出过一个中译本。称本书为萨特的“传记”自是名过其实,但也有合理处:本书的前四分之一是波伏瓦对...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喜欢萨特也不喜欢这书的作者波伏娃。两人超前的爱情观,就跟萨特的思想精髓一样在“荒诞”的世界里绝对的个体自由,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这两位可以有很多“朋友”下,依然能结伴同行。我喜欢加缪,喜欢加缪的纯粹和不虚无,反抗的积极。出身决定其思想,不管是萨特还是波伏娃终究是高高在上搞学问的,他们除了会病、会疼、会死,他们还是脚落不下地。封面设计的不好,这两人应该都朝右上看!

评分

史铁生说爱情是世上唯一自由之地 彻底的坦诚带来彻底的自由 看到萨特和波伏娃毫无保留的聊人生 性爱 政治 文学…我想这就是史铁生描述的因对彼此彻底的坦诚而带来的精神上绝对自由 同时他俩的开放关系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典范 性 爱情 婚姻 并不需要三位一体 而所谓的Soulmate 其实只要有一方面非常契合就可以

评分

读到390,因为书的排序问题,先是看着萨特一点点瓦解,然后看着他又永垂不朽

评分

这本书实际上是《萨特传》的“翻版”,出版社重新拿出来圈钱,但后面对谈部分全部堆砌在一起,没有分类和区隔,毫无诚意。前半部分,波伏娃记述身患眼疾、几近失明的萨特人生最后的十年,强人如萨特,也有脆弱、无奈和艰难的一面,读完后心情黯然,喟叹不已。 后半部分是两人的对话,萨特非常赤诚,言无不尽,百无禁忌,在波伏娃面前,讲述了自己所有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萨特和女友们的风流韵事;对基友的嫉妒与怨恨;与加缪亦敌亦友,最终分道扬镳的过程,料非常足。这本书也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存在与虚无》这种书,果然是磕了药才能写出来的。另外,如果想知道晚年萨特这些左翼法国知识分子对毛主义的看法,也可以参照这本书,非常有趣。

评分

(191130 晚上在page one书店)1981年出版。二人的对话整理占了绝大的篇幅。没有通读一整遍,等我沉迷于读萨特的时候会买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