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在本书中,卡尔维诺对自己近四十年来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阐发。作者广征博引,结合自古至今,从意大利到欧美各国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对小说的构思,对艺术形象的作用及其与想像、幻想的关系,对文艺理论批评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周密的论述,切中肯綮,富于见地,是研究小说诗学的一部力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人的认识和当今的文学,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他努力地探究,流传千百年的文学模式、范畴,在未来的世纪,是否还有生命力;在未来的世纪,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用一种新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来替代旧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
这本书很薄,只有短短的五篇演讲组成。卡尔维诺将他对未来文学的发展形态的预测一一道来:轻逸、迅速、确切、易 、繁复。由于我对西方文学和神话的不甚熟悉,所以读的过程中有一种夹生的感觉。不敢说读懂,只是书中的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姑且记下来,待知...
评分 评分序:现在是1985年,距2000年还有15年。我并不认为,这个时代的来临会引起人们振奋。 [重量] 1、有时候我觉得世界正在变成石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都缓慢的石头化,程度可能不同,但毫无例外地都在石头化,彷佛谁都没能躲开美杜莎那残酷的目光 2、任何主观解释都会使神话丧...
评分有段时间,我曾经怀疑过文学的价值,认为文学的目的如果单单是通过一个故事阐述一个道理,树立一种价值观的话,那么哲学完全胜任,还说得更加直接,没有多余的文字,作为真理的掩饰。 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是一个囫囵吞枣的急性子,吐掉饱满的皮肉,一心想吃到核,结果...
评分要去杭一周,下午就开始想着带什么书。原则是,1、不有趣的不带;2、重的不带。也就是说要轻而有趣。 卡尔维诺的小册子《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这本讲演集译成中文不到七万字,放在行囊中实在够轻。轻,在卡尔维诺那里是“摆脱了世界之沉重的哲学家诗人那机敏的骤然跳...
爱就是时间,是一步步变得具体的时间
评分搞得二十世纪有一种中世纪的情怀……
评分我坦白,囫囵吞枣的看完之后实际上并没有看明白。又没有做笔记,所以现在回忆,根本不知讲了什么。罪过罪过。可见笔记之重要性。
评分读得出卡尔维诺对于意大利文学的深厚感情,他与艾柯就是意大利文学界的两本百科全书啊!
评分卡尔维诺对轻盈的追求是自觉的,包括减轻词语的重量;叙述细微因素或抽象思维;象征意义的‘轻’的形象。王小波作品中的某些特征应该是来源于此/ 他的目标之一是把文学扩展成包括人类学、人种学和神话等在内的一门学问。 对速度的追求、个人的性格、实验的性质以及不相信唯一世界的绝对性使卡尔维诺更加偏爱短篇小说的形式。他表达自己对博尔赫斯的喜爱,认为博氏创造了一种乘方与开方的文学。(博氏的简洁、精确、复杂、幻想性、哲学性、探索性这些特征也符合他在本书中所讲的对于文学的看法 卡尔维诺把作者分为两派:火焰和晶体;火焰是从噪音到有序,晶体是自我编制系统(博尔赫斯属于此类)。这是两种消耗方式,两种道德象征,两个绝对(他认为城市这个形象比火焰和晶体更为复杂,其作品含义最丰富的是《看不见的城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