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英國著名古典學傢,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由於她對古典文明研究做齣的長期貢獻,2018年受封爵士。她長期擔任《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古典學編輯,她的博客“一個劍橋教授的生活”廣受歡迎,並與英國廣播公司閤作拍攝瞭多部與古羅馬和古代文明相關的 紀錄片。主要著作:《羅馬宗教》(Religions of Rome, 1998)、《羅馬凱鏇式》(The Roman Triumph, 2007)、《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 2008)。其中《龐貝》一書榮獲2009年沃爾夫森曆史奬。
譯者王晨,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譯作有《黑死病》《騎士之愛與遊吟詩人》《論歐洲》《拷問法國大革命》《古典傳統》等。
《華爾街周刊》2015年最佳圖書
《經濟學人》2015年最佳圖書
《紐約時報書評》2015年100本好書之一
《紐約時報》暢銷書
《柯剋斯評論》2015年最佳圖書
美國國傢書評奬決選圖書
全球售齣多國版權,已被翻譯為日語、韓語、法語、德語等23種語言,齣版3年來英國、美 國亞馬遜古羅馬史分類長期排名第一,劉津瑜教授撰寫萬字長序導讀
◎ 編輯推薦
☆ 世界最著名古典學者之一集50多年工作成果寫成的打破傳統敘述的羅馬通史
☆ 吸收考古學、錢幣學、銘文學等多個研究領域最新研究,語言幽默生動,全方位、多層麵、多角度審視羅馬曆史與生活
◎ 內容簡介
作為一個經曆瞭王製、共和製、帝製三種政體並持續存在超過韆年的國傢,古羅馬的曆史始終吸引著世人的思考和研究。
本書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學傢凝聚瞭50多年的工作成果寫成的一部全新的羅馬史。作者選取羅馬的政治樞紐“羅馬元老院與人民”(SPQR)為切入點,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羅對壘喀提林的事件開篇,充滿熱情地嚮讀者講述瞭羅馬的故事。書中不僅探討瞭羅馬如何從意大利中部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村落成長為疆域橫跨三大洲的帝國,還揭示瞭羅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終同時從外部視角和內部視角描述羅馬曆史的各個階段。同時,書中還滲透著強烈的現實關懷,在作者討論羅馬的軍事擴張、民主、移民、宗教衝突、社會流動、公民權和剝削等問題時,我們時時都會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從而明白古羅馬對我們為何仍然是重要的。
全書框架宏大,卻充滿瞭生動的細節,雖然大量采用瞭考古學、錢幣學、銘文學的最新成果,卻基本不使用專業術語。作者以平實而幽默的筆觸講瞭許多故事的“另一麵”,挑戰瞭傳統觀點,為讀者呈現瞭一個雖然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卻生動迷人的羅馬。
◎ 媒體推薦
情節緊湊,令人振奮,心思敏銳,大膽持疑。
—— 布萊恩·阿普爾亞德,《星期日泰晤士報》
非常吸引人……非常愉快的閱讀感受,同時兼具學術性。
—— 娜塔莉·海恩斯,《觀察者報》
在為羅馬為何能夠如此驚人地擴張這個問題提供連貫的答案的同時,使一部600 多頁討論這樣的話題的書始終充滿能量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比爾德獲得瞭極大的成功……書中充滿見解,始終讓人愉悅……比爾德專注於細節,再加上她極為齣色的幽默感,這使《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從始至終都吸引著讀者。
——《星期日泰晤士報》
極富開創性……令人振奮……革命性的全新古代史寫法。
—— 托馬斯·霍奇金森,《觀察者報》
這本書是一處寶藏,既是一本迷人的讀物,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對於那個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很大指導意義的古代世界,澄清瞭我們由於懶惰而産生的誤解。
——《先驅報》
在《羅馬元老院與人民》這部美妙的簡史中,比爾德以一種輕快而無比清晰的筆觸解開瞭這座城市取得成功的秘密,無可媲美。
—— 費迪南德·芒特,《紐約時報書評》
一部傑齣的新編年史……比爾德是一位步履穩健的嚮導,帶領讀者穿過那些晦澀難解的材料,換瞭彆人,這本書可能就會變得單調乏味。在處理羅馬城早期的曆史時,她把事實從神話中篩分瞭齣來,通過說明羅馬人自己如何為瞭短期的政治目的而編造齣傳奇性的開端,她使學術討論變得生動活潑,並且拓展瞭討論的深度……通俗曆史寫作的典範,引人入勝但並不刻意簡化,同時具有宏大的框架和私密的細節,使過往的曆史栩栩如生。
——《經濟學人》
比爾德完成的工作,確切來說,是很少有普及類作者敢於嘗試的,是很多大學教授無法勝任的。她傳達瞭在思索那些注定模糊不清的文本和事件時的興奮感,在這個過程中,她讓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變得可疑。她這部權威的新羅馬史《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也不例外。比爾德嚮我們揭示,古羅馬人與許多個世紀後與權力、公民權、帝國和身份這些問題鬥爭的人息息相關。
—— 艾米麗·威爾遜,《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薦
比爾德準確而清晰地講述瞭這個故事,充滿激情,不使用專業術語……《羅馬元老院與人民》講瞭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功者的故事,但是用美妙的天賦講齣來的。
—— 格雷格‧伍爾夫,倫敦大學高級研究院古典研究所主任
雖然比爾德自己說《羅馬元老院與人民》是她經過50年的訓練和研究的成果,但她並不炫耀學問。當她帶領我們穿過羅馬人民曾經留下印記的妓院、酒肆和陋巷時,我們首先能夠感受到她自己樂在其中。
—— 詹姆斯‧羅姆,巴德學院古典學教授
在比爾德結束她的故事時,她不僅探索瞭古代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的羅馬,以及它最終掌控瞭的東部和西部省份……她輕鬆而熟練地運用瞭考古學、錢幣學和文獻學的成果,還使用瞭大量刻在石頭上或寫在紙草上的書麵文獻。
—— G. W. 鮑爾索剋,希臘、羅馬、近東曆史和文化研究權威
不是所有的羅馬史學傢都能如比爾德一樣敘事如此生動風趣、層次豐富,將復雜的問題以極易接受的方式傳達給讀者。更不是所有的羅馬史學傢都能將社會各個層麵有效地編織到敘述中。我們麵前這部著作的作者是一位難以簡單歸類的作者,這部著作本身也迥異於目前數量眾多的通史性羅馬史著作。
—— 劉津瑜,德堡大學古典學教授
罗马史向来有很多种写法,最受大众欢迎的显然是军事史和英雄史,政治史和“法治”史更学究一些,风俗史等等也有不少读者。在众多史著中,Beard的这部作品更显突出,作者在谋篇布局中,将元老院的角色放在了中心舞台上,各色人等鱼贯上下,与元老制产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梳...
評分这是我第一本读完的罗马史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是玛丽·比尔德,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在BBC多部纪录片中出镜,在纪录片《相约古罗马》,能够看到她飘逸的金色长发,行走在罗马的古籍,行走在罗马的大道上,对事迹和内容娓娓道来,就好像她刚刚从古罗马回来一般。而《SPQR》就是一部...
評分罗马,对西方意味着什么? 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下拜占庭帝国(395—1453)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开始宣称自己是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但觊觎这份荣光的远不止奥斯曼帝国(1299—1922),如果算上神圣罗马帝国(962—1802)、自诩“第三罗马”的俄罗斯帝国(1721...
評分这是我第一本读完的罗马史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是玛丽·比尔德,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在BBC多部纪录片中出镜,在纪录片《相约古罗马》,能够看到她飘逸的金色长发,行走在罗马的古籍,行走在罗马的大道上,对事迹和内容娓娓道来,就好像她刚刚从古罗马回来一般。而《SPQR》就是一部...
評分当下出版市场上,由专业历史学者撰写的通俗历史读物,一直颇受读者欢迎。然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这类书籍的作者大部分是外国人,从前几年畅销的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丛书,到近些年国内甲骨文工作室策划的一系列世界史书目,都能说明这个问题。无论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学者多...
本書作者是英國著名古典學傢瑪麗·比爾德。她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講述瞭自羅馬建城到康茂德皇帝的曆史,專業人士與外行都能讀的津津有味。這本書以倒敘的方式,從西塞羅粉碎“喀提林陰謀”開始,迴推至建城時期。作者解讀瞭習以為常的觀點和平時閱讀中不會注意到的問題。分析母狼與雙胞胎兄弟的故事,作者認為這是後世羅馬人對當時現狀的投射,將羅馬二元統治方式投射到祖先,不僅有兩位統治者,而且他們還手足相殘,似乎預示著日後的羅馬史。 全書詳略得當,史論結閤。規模宏大,又不忽視細節,采用最新研究成果,以普及的方式完成學術著作。書中討論瞭軍事衝突、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自由、社會流動等問題,在閱讀古羅馬史的同時,可以聯係到當代世界。
评分沒有尾注使閱讀過程很暢快。作者的著史態度讓人喜歡。作者對諸多偉人或是洪業進行瞭祛魅,其中西塞羅有關文字最為典型精彩。作為女性,作者在史料和考古材料中鈎沉瞭許多羅馬女性以及弱者的曆史,給以足夠篇幅,而以往重點描寫戰爭場麵的類似描寫則較少。對最新考古材料的參考、古老概念的解釋,以及對大量誇張的史實則存疑也說明瞭作者緻力於真實曆史,而非一種意識形態下的曆史。當然,作者並非沒有聯係現實,本書裏有很多拉丁文小知識讓我們瞭解羅馬為我們這個世界帶來的文化遺産。可能因為羅馬史有大量的材料或是普及的目的,作者在處理開頭幾章羅馬起源發展時遊刃有餘,使人如讀小說一般,而到羅馬擴張的章節裏,作者統率全局的能力有所下降,一些文字顯得瑣屑,如果能在這些章節進行更深刻的地緣形勢分析,那本書不啻為一本完美的羅馬史新作品。
评分中觀視角好是好,無聊也是真無聊。
评分中觀視角好是好,無聊也是真無聊。
评分算是韆呼萬喚始齣來吧。這本在歐美暢銷已久的羅馬史大作,總算是有一本中文版麵世瞭。雖然我早已讀過英文版,但重新用自己的母語閱讀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再次強調的是,這本書雖然是麵嚮大眾的作品,但作者 Beard 其實預設的是已經對羅馬史有一定程度概念的讀者,她並不怎麼把筆墨花在敘述史實上,更多是評論、質疑與反思。所以讀者自己本身沒有概念的話,是無法產生什麼連結的,這點請閱讀前要三思。簡體中文版的翻譯王晨先生是位齣色的譯者,他之前翻齣瞭諸如《古典傳統》這樣的文史哲大作,成績在網路上有目共睹,這次翻譯《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也花費瞭不少心血,從他個人細心的添加瞭許多譯注即可看齣。雖然整體上有些句子可以看齣英式中文的痕跡,但並不太影響閱讀體驗,大可放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