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生,江蘇南通人。曾為《讀書》《音樂愛好者》等刊物撰寫音樂隨筆,尤以《讀書》雜誌音樂專欄“門外讀樂”而知名。著有《樂迷閑話》《如是我聞》等書十餘種,馳譽書林樂界。辛先生早年因抗戰動亂,未能完成初中學業,後讀書自學成癖,並迷上音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遍曆樂壇諸傢,飽嘗古典音樂之妙,他的音樂文字也因此成為中國樂迷親近西方音樂的津梁,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人。
《如是我聞》是辛先生在《讀書》上的專欄文章集結,在本書中這位在樂海中跋涉瞭大半生的老樂迷化身為“音樂導遊人”,將自己大半生所得的“聽樂實感”化為一篇篇實在的“樂普”文章,以期能同諸多愛樂同好一起探幽音樂的極境。
~~~ ~~~
20世紀90年代末,辛豐年的音樂文字成為一代音樂愛好者親近西方音樂的津梁,讓整整一代古典樂迷飽嘗古典音樂之妙,在整整一代人的心目中辛豐年的文字已經成為無法磨滅的經典。
辛豐年的文字老辣豐富,在專業的音樂點評以外,兼融各種樂史名傢軼事,這使得他的文章無論是專業的音樂人還是普通的音樂愛好者都能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是難得的古典樂啓濛
~~~ ~~~
樂海無涯而人生有限
樂中真諦須用心聆聽!
音樂究竟是嚴肅的體驗還是娛樂的消遣?
古典音樂又究竟該如何聆聽?
“音樂導遊人”積半生“讀樂”經驗寫給廣大樂迷的解疑之書
~~~ ~~~
辛豐年的所有文字都充滿著誠懇認真,不隻是音樂的誠懇認真,更有對人生誠懇認真。讀這樣的書,覺得人生真是溫暖。
——作傢方方
我從小就讀辛豐年先生的《樂迷閑話》《如是我聞》,真正是於我輩一生一世都有意義的好書。一花一世界,永銘在心。
——作傢、學者宋明煒
一直是辛豐年先生的讀者,沒想到後來自己也成瞭音樂作者。
——古典音樂推廣人田藝苗
老人傢是一個傳奇。愛樂者的驕傲。
——著名樂評人劉雪楓
我不認識辛先生,他自八十年代起在《讀書》雜誌漫談古典音樂的《樂迷閑話》是影響瞭無數人的。
——原《三聯周刊》主編硃偉
睹其文字,未聞樂聲,即可想象音樂之美。
——詩人桑剋
读《如是我闻》期间,断断续续在本子上写了一些感想,发了几则微博,很惭愧不能写成一片正式的书评。但是也算得上是读书过程中的点滴记录吧。 1. 听古典乐是很好的走出舒适圈的练习。一旦你的耳朵习惯了某一种节奏,某一种处理方式,很不容易再去接纳另一位演奏家的诠释。这是...
評分读《如是我闻》期间,断断续续在本子上写了一些感想,发了几则微博,很惭愧不能写成一片正式的书评。但是也算得上是读书过程中的点滴记录吧。 1. 听古典乐是很好的走出舒适圈的练习。一旦你的耳朵习惯了某一种节奏,某一种处理方式,很不容易再去接纳另一位演奏家的诠释。这是...
評分读《如是我闻》期间,断断续续在本子上写了一些感想,发了几则微博,很惭愧不能写成一片正式的书评。但是也算得上是读书过程中的点滴记录吧。 1. 听古典乐是很好的走出舒适圈的练习。一旦你的耳朵习惯了某一种节奏,某一种处理方式,很不容易再去接纳另一位演奏家的诠释。这是...
評分读《如是我闻》期间,断断续续在本子上写了一些感想,发了几则微博,很惭愧不能写成一片正式的书评。但是也算得上是读书过程中的点滴记录吧。 1. 听古典乐是很好的走出舒适圈的练习。一旦你的耳朵习惯了某一种节奏,某一种处理方式,很不容易再去接纳另一位演奏家的诠释。这是...
評分读《如是我闻》期间,断断续续在本子上写了一些感想,发了几则微博,很惭愧不能写成一片正式的书评。但是也算得上是读书过程中的点滴记录吧。 1. 听古典乐是很好的走出舒适圈的练习。一旦你的耳朵习惯了某一种节奏,某一种处理方式,很不容易再去接纳另一位演奏家的诠释。这是...
老先生所聞,吾輩亦可聞其所聞。
评分能欣賞西洋交響樂,也能一探中國古樂之雅
评分寫劉鶚和鍾的兩篇很好,偶有篇目與《處處有音樂》重復。
评分老先生所聞,吾輩亦可聞其所聞。
评分讀辛老此書,不可速讀,信息量極大。作者知識淵博,不止音樂,繪畫、曆史、國學及電影都涉獵。每篇文章,必引用一堆經典或八卦,如果是對音樂有沉澱的讀者,讀起來或許過癮,但對小白而言,不太友好。這會讓我等音樂小白生齣冒昧的感想,老先生是不是過於掉書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