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会

健全的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促使人们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存在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出品人:99读书人
页数:312
译者:孙恺祥
出版时间:2018-11
价格:59.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020145188
丛书系列:弗洛姆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艾里希·弗洛姆 
  • 社会心理学 
  • 美国 
  • 弗洛姆 
  • ErichFromm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近需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健全的社会》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作了有力的探索,被称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他人甚至自己都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弗洛姆提出,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他人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是植根于本能需要,而是产生于人类生存的特殊条件。”从而,把人当成了社会的人。 综观全书,我们可以把《健全的社会》分成三大部分。一至五章为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弗洛姆提出了社会病态问题,然后集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六、七两章是综...  

评分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 第一章: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 精神病人认为我们是疯子,战争的每五方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人。这就是目前社会中所存在的病理。本书就是要讨论之。另外,有证据表明,物质丰富的西方国家作色,这是否意味着富有引起厌烦感呢? 第二章:社会可能患...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翻译加一星,孙恺祥译者,译文很流畅,没有任何语病,注释也好。 读完后感受:弗洛姆比我还天真,虽然我们希望的理想世界是一样的,但我只把这种理想当成一种类似信仰的东西,用来麻醉自我,偶尔幻想幻想。但弗洛姆是真正怀揣着希望,寻找方法期待实现的可能。他是一个理性的中庸者,即对经济目的弃之敞履,一直在评判现代文化,希冀着一个人人爱人、互相尊重又充分发展个性的健全社会,虽然不加区分的宣扬爱人的重要性看上去像基督徒,但又不是像基督徒那样的纯粹唯心者,他认为人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注重创造性劳动这一点,这就融合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了。而且他提到要政治经济文化全领域一起改革、单个领导改革则有害的观点更能看出他注重理性、喜欢全局性思维。过分的理性必然影响实际行动,所以他提了一些设想看上去

评分

翻译加一星,孙恺祥译者,译文很流畅,没有任何语病,注释也好。 读完后感受:弗洛姆比我还天真,虽然我们希望的理想世界是一样的,但我只把这种理想当成一种类似信仰的东西,用来麻醉自我,偶尔幻想幻想。但弗洛姆是真正怀揣着希望,寻找方法期待实现的可能。他是一个理性的中庸者,即对经济目的弃之敞履,一直在评判现代文化,希冀着一个人人爱人、互相尊重又充分发展个性的健全社会,虽然不加区分的宣扬爱人的重要性看上去像基督徒,但又不是像基督徒那样的纯粹唯心者,他认为人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注重创造性劳动这一点,这就融合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了。而且他提到要政治经济文化全领域一起改革、单个领导改革则有害的观点更能看出他注重理性、喜欢全局性思维。过分的理性必然影响实际行动,所以他提了一些设想看上去

评分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是不健全的。有一个理想的图景,每个人也都在依照那个图景去改造自己并改善生活。但最后,却成了异化的人。弗洛姆的方案感觉不错。如果每个人都最大程度地寻求知道,保证对生活的理解力,不被吞没,发展出独立自我与理性,懂得那种创造性的爱。

评分

大概不够精炼

评分

同《爱的艺术》等其他作品一样,批判远比建议有价值。弗洛姆重申了他对当代(1950s)集体(文化、社会等)的悲观与不信任感。文化为大多数人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他们能够带着缺陷生活又不会患病。病态社会与文化将个人变成自己的他者,使之丧失自我的身份认同感,从而接受源自集体之名的第二身份,并将自我消解在其中,成为集体名义下一个籍籍无名的符号。客观上,资本与金钱的诱惑导致了这一异化,人被物化,成为市场中的商品,并在追逐利益、效率的生活中丧失了自我。个人并不是自我,只是商品的市场价值。主观上,现代人不堪自由带来的荒诞、失落感,这导致人自愿放弃部分自我,自愿让第二身份取代原本的自我。爱国、民族主义是其表现之一,根源在于恋母情结的回归。在自我未回归之前,一味推崇集体主义有什么用呢?集体也不过是追寻自我的手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