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誉。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代表作:《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草原动物园》
★ 马伯庸全新历史纪实作品,一本值得收藏的明朝历史书
★ 六件罕为人知的明代档案,六个尘封已久的民生往事
★ 生动的基层治政手册,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
★ 这本书娓娓道来,用笔绵密细致。读者读来也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编织起一个复杂的大明帝国。——张宏杰
----------------------------- ----------------------------------------------------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大概是由于这两年大环境的巨变,我的阅读书目越来越多的聚焦于历史,潜意识中希望从之前的朝代轮回中得到一点答案或者安慰。既然是循环,低谷高潮都无法避免。而越看,越体会到普通人在浪潮中的无力感,这一种无力感又迫使着你看更多的书,从更多过往的缝隙中参悟轮回的真相。 ...
评分马亲王的这本书终于看完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以古代案例为基点做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在西方有很多精彩的著作,比如大家熟悉的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孔飞力的《叫魂》,娜塔丽·戴维斯的《马丁·盖尔的归来》等,均以小见大,构建了一幅当时社会的全面的图景。窃以为,这种...
评分如果说,大明朝的发展史是由盛转衰,最后导致朝代更迭,改朝换代,那么造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明朝自身而非外敌。 最近我对明朝的历史很感兴趣,读了好几本关于明朝的书籍,从书中我看到了上至皇帝和内阁的管理,下至平民百姓面对利益和自身权益的维护。 《大明首相》是讲...
评分马亲王的这本书终于看完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以古代案例为基点做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在西方有很多精彩的著作,比如大家熟悉的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孔飞力的《叫魂》,娜塔丽·戴维斯的《马丁·盖尔的归来》等,均以小见大,构建了一幅当时社会的全面的图景。窃以为,这种...
评分马亲王的这本书终于看完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以古代案例为基点做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在西方有很多精彩的著作,比如大家熟悉的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孔飞力的《叫魂》,娜塔丽·戴维斯的《马丁·盖尔的归来》等,均以小见大,构建了一幅当时社会的全面的图景。窃以为,这种...
其实,人类的自私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不断在发展,一旦历史的车轮在利益的驱动下滚动起来,就无法停止运转。人们为了利益推动社会进步,而进步后的社会同时也在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而这种相互影响导致了什么,是万丈深渊的浩劫,还是一马平川的未来?或许只有等我们成为了历史才会知道。
评分看完了后湖黄册的故事我才明白 能救大明的看来只有计算机了
评分大明未亡,就在当下。文笔用放大镜看,也真的一般。
评分和叫魂一样,明朝的政治事件其实放在今天依旧不断不断重演着。比起基于历史的虚构小说,我觉得马伯庸写这种历史事件更加得心应手,毕竟能够有这种阅读、查找文献能力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能被这样普及真的很棒
评分为什么历史课不学这些 不从具体的细节了解一个官员一个百姓的日常 怎么能凭空拔高谈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从徽州丝绢案始末能够想象出当时一个官员的办公环境 他的日常 历史不再是空谈意义 而是有温度的每一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