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维克多•E.弗兰克尔(Frank.V.E.,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辽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辽法。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出版者:华夏出版社
作者:[奥] 维克多·弗兰克
出品人:
页数:204
译者:吕娜
出版时间:2010-6
价格:2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805899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人生 
  • 意义疗法 
  • 心理 
  • 奥斯维辛集中营 
  • 励志 
  • 弗兰克尔 
  • 存在主义分析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 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有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关于Viktor Frankl的《活出意义来》英文版零碎的读书记录。附一点我个人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入门了解。 预警:文章很长。。很大程度上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思绪,但我努力通过各个角度来分析我的标题,如果其中的部分对你有用,我会倍感欣慰。 =回忆录部分= Viktor的...  

评分

这本书由一个有着纳粹集中营囚犯经历的心理医生所写,他推广了意义疗法,试图帮助世人找寻生命之意义,战胜存在之虚无。 书中有个有趣的故事,叫“德黑兰的死神”。有一天,一名有钱有势的波斯人跟一个仆人在花园散步。仆人喊道,他刚刚碰到了死神,死神还威胁他。他央求主人备...  

评分

@失去希望就是死亡 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新年那一星期内,集中营囚犯死亡率高于以往任何时期。主治医生认为,死亡率上升原因并非劳动条件艰苦或伙食供应恶化,也不是气候变化或新的传染病流行,其原因只不过是由于大多数囚犯一直抱着天真的希望,以为到了圣诞节,就可以回家了...  

评分

现如今国内小资情调的书籍满天飞,或是欧美风情录,或为绵绵之类古词曲,不怕买不到,就怕不知道。这些能暂遣聊赖的、加了畅销之类“防腐剂”的速食面,却是让人越看越空虚,越看越没营养了。 相比这本近六十年前便已畅销的小册子,文字不多,但真正算得上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评分

这本书由一个有着纳粹集中营囚犯经历的心理医生所写,他推广了意义疗法,试图帮助世人找寻生命之意义,战胜存在之虚无。 书中有个有趣的故事,叫“德黑兰的死神”。有一天,一名有钱有势的波斯人跟一个仆人在花园散步。仆人喊道,他刚刚碰到了死神,死神还威胁他。他央求主人备...  

用户评价

评分

1. 他的经历比他的文字更为动人(3年集中营生活,1/28的存活概率,67岁学习驾驶飞机,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享年92岁),他坚信,无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下,人们始终拥有选择的自由。2. 人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①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② 通过体验某件事情或面对某个人;③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而我认为,弗兰克尔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赋予苦难以意义的可能性。3. 矛盾意向法,以相反的愿望来取代原先的恐惧,从而对抗预期焦虑。4. “人不应该问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相反,他该认识到,他自己才是被生命诘问的人。”

评分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尼采对人心的理解与洞见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引用随处可见。 ——作者给出寻找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一是工作,做有意义的事;二是爱,关爱他人,用爱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三是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而作者的意义疗法就是在帮助我们寻找它。人是存在,意义是我们去赋予的。有时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样,他要么去做被人所做的事(乌合之众),要么去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极权主义)。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是你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而这种选择的自由即是对自己的生命所负责。 ——此外预期焦虑与悲剧性的乐观主义两篇很有启发。

评分

前半本集中营生活非常触动人,同样是痛苦环境所以有了共鸣感,后段介绍意义治疗法,可堪深入浅出四字。人哪,应该照管自己的丰盈谷仓,而不应只盯着剩下的残株败梗,别怕日历越来越薄,应在撕下的每一页背后写下摘记,凡存在过的,都已经永恒了。自由而有尊严地活下去,为这唯一不确定的未来,为了回答生命的询问,为每一个做抉择的瞬间。

评分

重读了一遍,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所传达的观念:无论在任何境地之下,我们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即选择态度的自由。内容不算精彩,衔接也不算连贯,有部分论述有重复,但并无碍于它成为有价值的经典,值得推荐!

评分

2017年已读048:#公认的高分好书,我却无感系列#吸引我读这本书的是作者的集中营幸存者身份及他对这段死里逃生经历的书写,如作者所说,第一部分集中营经历是他理论存在的明证,在这部分中,对那些无辜囚徒的心理反应与所遭遇的粗暴对待都是老生常谈,虽然我已看过不少有关集中营的书,我曾以为这些罪恶与苦难并不会因过多讲述而被稀释,我也承认作者所说我们应“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但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理论,作者称那些集中营中的逝者:“他们不是把集中营的苦难看做对自身内在力量的考验,而是很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把生命轻易抛弃。他们更愿意闭上眼睛,生活在过去之中。对这些人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实在有点轻浮。而第二部分的意义疗法、存在主义分析又太过简单,理论与案例都有些浮皮潦草,无法说服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