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Thomas Mann),德国作家。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市一个大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开始写作。189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堕落》,获得成功。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费一家》问世,进一步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以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律格》和《威尼斯之死》等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192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榜样和化身!他望着蓝色海边的高贵身影,欣喜若狂地相信他已经拥抱着美本身,这一形象是上帝构思的产物,是寓于人类的纯洁完美的形象,是值得尊崇的人类形象和画像……书里说,太阳使理智和记忆混乱迷失,使人的灵魂因为纯粹的快乐和执着眷恋它所照射的最美丽的物体而忘乎所以,迷失方向:是的,它只有借助于某个物体,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爱神模仿数学家,为了把抽象的概念传授给迟钝的孩子,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模型;上帝也采用这种方式,为了向我们展示其伟大,利用年轻人的形体和肤色,使概念上的东西可视化,引起人们对美的反思,使我们在看到后既满怀忧伤,又燃起希望之火。
菲德拉斯这个名字,感觉译者没译好。按我的阅读量看来,菲德拉斯应该翻译为 斐德若。柏拉图的对话集里 《会饮》《斐德若》都主要有他的观点。“神在有情人身上”(见于施特劳斯《柏拉图的会饮》)。扯到柏拉图,这个话题就大了,本人功力也不够。
评分这本书我以前读过上译的,速速翻完,毫无感觉,翻出记录来,打的居然是三颗星?!额的神,真为自己的无知浅薄而汗颜。 这次读的是Michael Henry Heim的译本,前头有Michael Cunningham的推荐,封面上的一句话是" A haunting new translation"。果然没读两页就有haunting的感觉...
评分 评分我看《死于威尼斯》 译文10年出版的精装版《死于威尼斯》收录了《死于威尼斯》和《特里斯坦》两个中篇。在我看来,这两个中篇都是在探讨“美”与生活、与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死于威尼斯》:美的追寻与生命的失落 《死于威尼斯》主要讲述生活紧张严肃的作家阿申巴...
评分作家的自省
评分阿申巴赫眼中的美少年,就像活化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塑艺术品一般,冰清玉洁举止缓慢而优雅,又像潮湿雨季乌云里的一道清晨阳光,明媚了心底的阴霾。
评分包括《威尼斯之死》、《托尼奥·克律格》、《特里斯坦》和《菲利克斯·克鲁尔》。感觉《之死》翻译得不好,其他几篇都还不错。
评分关于艺术家,关于gay,关于纯洁和肮脏的两极。
评分开头累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