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專修德文。1935年鞦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瞭梵文、巴利文、佛教混閤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錶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迴國,受鬍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係。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捲《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播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
《佛》我接觸到佛教研究,已經有50年的曆史瞭。1935年我到瞭德圖哥廷根,開始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濫觴。從那以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漫長的年代裏,不管我的研究對象“雜”到什麼程度,我對佛教研究始終鍥而不捨,我在這方麵的興趣也始終沒有降低。在與中國文化的劇烈衝擊中,佛教如果不能適應現實情況,必然不能在中國立定腳跟,於是佛教隻能做齣某一些僞裝,以求得生存。“不知道”的對立麵,就是“知道”。知道瞭,就是“大覺”,就是“佛”。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公元前傳入中國以後,經曆瞭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閤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
读季老的论述是十分吃力的,至少对于我这样不是科班出身的人而言。因为无论是引述还是旁证,都是非常专业的题材。而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先生治学的精神吧。 季老说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我觉得他说这样的话,不是因为空间和地域的关系。那么从一个唯物主义者的眼里来看佛法...
評分翻开这本书之前,季老在我的心里只是一个永远的标签,学术泰斗的标签。翻开这本佛之前,佛于我也只是云云众生凡事相求,香火缭绕之下的威严形象。季老的“佛”,让我认识了这位严谨而又有那么点调皮的学者,也让我知道了佛同样是学术领域里的一个研究方向。 佛里,从学术的角度...
評分翻开这本书之前,季老在我的心里只是一个永远的标签,学术泰斗的标签。翻开这本佛之前,佛于我也只是云云众生凡事相求,香火缭绕之下的威严形象。季老的“佛”,让我认识了这位严谨而又有那么点调皮的学者,也让我知道了佛同样是学术领域里的一个研究方向。 佛里,从学术的角度...
評分我大概是慧根比较短的,我觉得这是一本方法集,比如季老分析佛与浮屠的差别就引发开了佛教是从两条线传入中国,从蛛丝马迹探索过去,耐心的剥丝抽茧,要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包容,更要有大胆的想象力 我觉得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学习分析看待世界的方法,yeah~
評分有时候,某些书能看的让我有种幻灭感。 就是看了之后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大半没看懂,但就看懂的部分,已经能知道作者是个神人,自己拍马赶不上的那种。 最近看过的这种书是这本,我发现季老也是和我一样不会取名字的人,完全是老老实实看写了些什么,题目就叫...
這大師就是大師,一本講佛教如何在中國傳播的書,論證去次嚴謹,充滿學術味道卻不失可讀性,實在是難得。
评分崇拜季老的纔華與為人
评分哇。。。太學術瞭
评分佛學入門。(prof布置的reading還有100多頁沒讀盡看閑書是怎麼滴-。-
评分學術性比價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