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一生游心法海,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佛学著作四十余种,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专著。印顺法师对佛教的教史、教理与教制作了广泛、深入、系统的梳理与阐释,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重要典范,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的高度推崇。
《唯识学探源》内容简介:唯识学的确立,虽是西元四世纪的事情。但如要从历史的见地,去考察它思想的源泉与发展申的演变,那就不能不从原始佛教研究起,不然,不但不能明白思想的来源,也不能从佛教的立场,给予正确的评价。
释印顺编著的《唯识学探源》分为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两编,介绍了原始佛教思想概说、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识思想、部派佛教概说、本识论探源等内容。
法师登坛好以四阿含之圣谛为准的。盖以阿含为万法之宗而佛亲说者。不免贻口实于惯于叹大褒圆之大乘学者。谓二乘悉佛亲说。而小乘为方便。大乘为究竟。探大乘之源于小乘不啻欺师灭祖。近于世俗学者之历史主义的谬论。但既然悉为佛说。方便中便有究竟。究竟中亦不无方便。圆音异...
评分法师登坛好以四阿含之圣谛为准的。盖以阿含为万法之宗而佛亲说者。不免贻口实于惯于叹大褒圆之大乘学者。谓二乘悉佛亲说。而小乘为方便。大乘为究竟。探大乘之源于小乘不啻欺师灭祖。近于世俗学者之历史主义的谬论。但既然悉为佛说。方便中便有究竟。究竟中亦不无方便。圆音异...
评分法师登坛好以四阿含之圣谛为准的。盖以阿含为万法之宗而佛亲说者。不免贻口实于惯于叹大褒圆之大乘学者。谓二乘悉佛亲说。而小乘为方便。大乘为究竟。探大乘之源于小乘不啻欺师灭祖。近于世俗学者之历史主义的谬论。但既然悉为佛说。方便中便有究竟。究竟中亦不无方便。圆音异...
评分法师登坛好以四阿含之圣谛为准的。盖以阿含为万法之宗而佛亲说者。不免贻口实于惯于叹大褒圆之大乘学者。谓二乘悉佛亲说。而小乘为方便。大乘为究竟。探大乘之源于小乘不啻欺师灭祖。近于世俗学者之历史主义的谬论。但既然悉为佛说。方便中便有究竟。究竟中亦不无方便。圆音异...
评分法师登坛好以四阿含之圣谛为准的。盖以阿含为万法之宗而佛亲说者。不免贻口实于惯于叹大褒圆之大乘学者。谓二乘悉佛亲说。而小乘为方便。大乘为究竟。探大乘之源于小乘不啻欺师灭祖。近于世俗学者之历史主义的谬论。但既然悉为佛说。方便中便有究竟。究竟中亦不无方便。圆音异...
太虚大师的虚写的简明刚劲,佛法智慧如海,不单在信仰上在义理上都是吸引着人的,仅就唯识学都都纷纭复杂,绝不能把它概括成民众信仰。囫囵吞枣也是看书的好方式!不求甚解、随缘看书也不错的。
评分印顺法师文风可能有些不好,但是本书还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评分为了解决轮回主体,记忆,业果相续的问题,部派佛教纷纷依阿笈摩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如犊子部的“不可说我”,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根本一味蕴”,南传赤铜牒部的“有分心”,经部譬喻师的“细心说”、“种习说”,分别说部的“一心相续说”,摩诃僧祇部遍依根身的“细意识”、“摄识”说,化地部的“穷生死蕴”,种种关于“本识论”,“种习论”,“无境论”的探讨,最终融汇发展出了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及种习说。印公将发展脉络梳理的很清楚,只是行文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
评分阿弥陀佛!“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九月四日。八月初七。还“唯识论”一笔巨额心债。当下心安些许。学佛或进新境。感恩法师。祈福!
评分为了解决轮回主体,记忆,业果相续的问题,部派佛教纷纷依阿笈摩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如犊子部的“不可说我”,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根本一味蕴”,南传赤铜牒部的“有分心”,经部譬喻师的“细心说”、“种习说”,分别说部的“一心相续说”,摩诃僧祇部遍依根身的“细意识”、“摄识”说,化地部的“穷生死蕴”,种种关于“本识论”,“种习论”,“无境论”的探讨,最终融汇发展出了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及种习说。印公将发展脉络梳理的很清楚,只是行文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