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有关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 《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
这是198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钟叔河编辑出版的《周作人回忆录》之后,内地所见的一个比较早的版本。余生也晚,这是自己第一个接触到的版本,也是继中国广播电视版《周作人散文》之后的又一大惊喜。原书现不在身边,不过这里所标的1998年出版似乎有问题,因为我记得在硕士论文中就...
评分当初是因为装帧买的这本书,然后就不知不觉看完了,当时的感觉就像听一个老爷爷讲故事,我最希望的是听到讲另一个老爷爷故事。这书小小的,封面留白很多,像八大的画,纸张绵绵的,稍许有些糙,特别适合在手上摩挲,很有些周作人。 河北教育的书为啥就这么好呢,为啥这些年都没...
评分没点年纪,读不了周作人,之前每翻每别扭,觉得无趣乏味又唠叨,不解为何鲁迅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把周作人小品文列为国人第一流,其它皆不入他法眼。 看这回忆录,大概开始有点小感觉。 周作人拿写文章当说话儿,说到哪儿是哪儿,也不修辞,也不夸张,读起来又似乎缺乏文采...
评分今年读到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周作人先生《知堂回想录》中所说“伦理之自然化,道义之事功化”,这基本上可以概括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越体会越觉得这种返朴还醇的人生态度比那些看似激动人心的美好理想更能宁静人的心灵、有益于社会。 道德...
评分《知堂回想录》五十年 韩连庆 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于1970年5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首次出版,距今正好半个世纪。最近这部著作又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竖排修订版,封面依旧采用当年“三育”版的封面,也算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好的纪念。 1960年,香港报人曹聚仁向...
遥想其人,不胜唏嘘
评分不骄不奢,不妄不鄙,极平淡冲和,极质朴安然。如果几十年之后,我可以做到如此自知不妄言,坦然不矫饰,便足够了。”知堂体“的背后,是去艺术化的真实人生的莫大诗意。
评分二先生的笔头有二先生的趣味,我是循着二先生的笔头来怀念大先生的
评分旧梦不可道,但令心暗伤
评分知堂老人以「文学家」知名,精英文、日文,通希腊文、世界语,学过梵语。现在没听说有这样的文学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