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有关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 《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国内版本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6月印刷出版。 曹聚仁评说周作人的文风如龙井茶,“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
评分在我印象中,第一次对周作人的了解始于舒芜的一本书——《我思,谁在?》,里面有很多关于周作人的文章。那是一次偶然在学校图书馆书架间胡乱翻看时看到的,当做文坛八卦来读,还借了回去。具体内容现在已经忘记,只是有几个标签仍然记得,分别是鲁迅的弟弟、文坛领袖和“汉奸...
评分“我这部回想录根本不是文人自叙传,所以够不上与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没有真实与诗的问题,但是在这里说明一声,里面没有什么诗,乃是完全只凭真实所写的。” 去年在胡适的作品集中读到了周作人,当时还闹了个笑话,以为他是在说鲁迅。看到他提及很多次,但提及的内容...
评分《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国内版本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6月印刷出版。 曹聚仁评说周作人的文风如龙井茶,“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
评分当初是因为装帧买的这本书,然后就不知不觉看完了,当时的感觉就像听一个老爷爷讲故事,我最希望的是听到讲另一个老爷爷故事。这书小小的,封面留白很多,像八大的画,纸张绵绵的,稍许有些糙,特别适合在手上摩挲,很有些周作人。 河北教育的书为啥就这么好呢,为啥这些年都没...
就版本而言,错字很多。不知是知堂之笔误,还是编辑之懒惰。止庵本不得,故不得比较而知。 内容而言,特为有趣。对于周作人思想有兴趣的学人,不可不读。
评分波澜不惊,真的是高人。
评分毕业论文
评分帮我恢复常识和审美
评分“我是主张不辨解主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