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 Disenchanted Democracy, 《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
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 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春晚,男人坚守在电脑旁,努力的搜索着山寨。 女人着急,劝男人别这么固执。 男人说:我不阻止你看春晚,你也别阻止我看山寨。 男人的执拗,不是艺术高低的选择,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信仰观念。 但是,不可以体谅一下女人节日的心情? 这源头如何梳理? 南方周末评论徐贲的《人...
评分一边看这本书,一边复习毛概马哲,简直就是看两个观点在活生生地互相掐架,我甚至都可以想象到两派学者在互相对骂,唾沫横飞的场面。 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与国之间不同意识形态的争端竟已将达到了这样一种剑拔弩张的局面。但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那些左翼与右翼的...
评分我得承认,评论这样一部著作已经远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但我想如果因为我的这个推荐能让这本书的多一二个读者,那我也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本书写得好,更多的因素在于徐先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点江山。阿伦特、哈*维*尔、萨特、加缪哪个不是著作等身,而又不乏...
评分小时候听上辈的人口述历史。 念念叨叨的莫过于自己小时,以及自己的长辈小时的遭遇。多半是个人的记忆。而这记忆多半都只是局域的,感性的,附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的历史。而且,这历史大多发生在一个又一个小小的、透明的玻璃瓶子里——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然而瓶子...
徐贲提出“记忆”在我们的伦理、政治与生活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记忆,我们才有反思,进而宽恕的资格;同理,只有根据记忆,我们才可能重建伦理,并区分何为公正,进而防止暴政的重演。
评分汉娜阿伦特的延伸读物
评分其实对于《金陵十三钗》,我最渴望看到的影评是徐贲先生的...他的这本书值得反复读,他是把大屠杀的记忆伦理问题和中国的文革记忆结合的,学术研究要有这种带入性。
评分徐贲提出“记忆”在我们的伦理、政治与生活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记忆,我们才有反思,进而宽恕的资格;同理,只有根据记忆,我们才可能重建伦理,并区分何为公正,进而防止暴政的重演。
评分大多都是对他人思想或著作的复述,感觉没有新意,尽管是有意义的。比较喜欢谈萨特和加缪那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