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 Disenchanted Democracy, 《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
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 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一边看这本书,一边复习毛概马哲,简直就是看两个观点在活生生地互相掐架,我甚至都可以想象到两派学者在互相对骂,唾沫横飞的场面。 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与国之间不同意识形态的争端竟已将达到了这样一种剑拔弩张的局面。但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那些左翼与右翼的...
评分没想到豆瓣上有这么多的人读过这本书。最初是在开卷八分钟里听梁文道推荐,就买了,看了一段,有点难懂,但是很喜欢。因为复习考研,中断了。现在拿出来重新开始读,依旧很喜欢,只是看的很慢,觉得这本书常常在影射中国的一些现实的政治问题。但是可能也不是影射,因为不同的...
评分没想到豆瓣上有这么多的人读过这本书。最初是在开卷八分钟里听梁文道推荐,就买了,看了一段,有点难懂,但是很喜欢。因为复习考研,中断了。现在拿出来重新开始读,依旧很喜欢,只是看的很慢,觉得这本书常常在影射中国的一些现实的政治问题。但是可能也不是影射,因为不同的...
评分人是有爱好的。人们因为自己的喜好来记忆。人们舍弃一些东西,或者记住一些东西,都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如果不是爱好,人们怎么会有好恶呢?
评分因为梁文道的推荐,所以买了这本,刚开始没注意作者,读了开头,以为是国外的呢,以为封面上的是译者,仔细一看原来是国内作者写的,然后搜索了一下徐贲。。。。。 国内能写这么好的书的确是不多见了! 当然,我的学识远不足以评论这么高端的一部作品,只能贪婪地阅读着。
10-8-11—15 江西
评分读起来停不下的书。
评分读起来停不下的书。
评分10-8-11—15 江西
评分第一辑“政治和存在主义”从阿伦特、雅思贝尔斯、萨特、加缪到哈维尔,论述了存在主义导向下独立的个人为何及如何在人性神话被摧毁之后坚持道德并重新积极进行公共参与;极权社会中思想为人设立防线,但人必须回归到公共生活中,这行动的形式之一便是对历史的言说——第二辑“记忆和见证”列举了战后德国反思纳粹的作品、争论及理论,论述了公共传媒-创伤记忆-公民运动的关系。(ps,徐贲是不是国内施米特派的头号大敌?)在荒诞的经验中个人之于苦难的见证-思考-言说把人从孤独、恐惧和绝望中引领出来,为之赋予集体意义,即训练自由的人产生对自身负责的、对抗恶的价值判断。非常好的导读,阅读体验也很棒,特别是那篇关于萨特加缪在革命暴力问题上的分歧,双线叙/论,驾驭得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