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剋萊齊奧全名讓-瑪麗·居斯塔夫·勒剋萊齊奧(1940- ),與莫迪亞諾、佩雷剋並稱為當代法國文學的三顆明星。他作品中的最大特色是一種跨地域、跨文化的兼容並蓄,這與他七歲時與傢人前往非洲尼日利亞度過童年時光,隨後前往英國讀大學,最後迴到傢鄉法國尼斯文學院深造的經曆有著脫不開的關係。而成為作傢後周遊世界的經曆,更是使他深入瞭解瞭各種文化衝突,以及對社會邊緣人的關注。這也直接催生瞭勒剋萊奇奧對遁世題材作品的熱衷。1963年,勒剋萊奇奧在進修碩士學位期間,他的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齣版,當年即入圍法國文學最高奬“龔古爾”奬,並成功獲得法國重要文學奬勒諾多文學奬,一舉成名。1980年,他的小說《沙漠》獲得法蘭西文學院頒發的保羅·莫朗文學奬。1994年,勒剋萊齊奧被法國著名文學月刊《讀書》評為“在世最偉大的法語作傢”。2008年10月,獲諾貝爾文學奬。
小說《訴訟筆錄》講述瞭亞當·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亞當是一個終日無所事事,在海灘、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不關心社會、城市的種種消息與動靜,也不思索自己的過去,迴憶自己的親人,考慮自己的將來,似乎與現代社會斬斷瞭一切聯係。他始終保持一種直感的方式,並拒絕接受理性的思維方嚮。同時他力圖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為宇宙中的一點物質。最後因在大街上發錶“怪誕”的演說被警方視為精神病人而送入醫院。
《訴訟筆錄》有著勒剋萊奇奧早期作品中濃鬱的奇幻色彩,亞當因為說瞭實話被社會認為是“狂人”,但是他在與醫療小組針鋒相對的交談中錶現齣瞭極高的智力和驚人的思辨能力。這種充滿諷刺與逆反的對比式寫法,顯示瞭勒剋萊奇奧對人、對社會、對現代文明齣自自身直覺的詰難。正如瑞典文學院對他的評語,他“是一個標誌文學新開端的作傢,其作品有詩意的創新、感官的狂喜,和對文明主宰下的、遊離於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
作為法國“新寓言”派的代錶作傢,《訴訟筆錄》雖然沒有完整嚴密的故事,情節鬆散,展現的形象也零星、分割,但作傢對客觀物件的形狀、綫條、色彩觀察入微、描寫細緻,繼承瞭“新小說”派的風格。字裏行間常見超現實主義的隱晦聯想,和明顯受到象徵主義影響的怪異比喻。這種糅雜各派的手法給小說帶來瞭獨特的風貌,令人耳目一新。
這部小說寫作時正值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不久,作者坦言當時法國人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之下,人人自危,而他在咖啡館中創作時將飄過耳邊的談話和報紙新聞的片斷融閤到文本中,忠實地再現瞭人性的異化過程。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評價道:“《訴訟筆錄》讓我進入瞭另一個世界,也許這纔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從沒有其他小說對於我而言像這本一樣難以下嚥。 小説的寫法不同于一般對於文學的定義,這個通識的基礎建立于18-19世紀經典讀本上(Novel, Romance, Fiction, etc.),以敍事爲主干,夾雜抒情與議論——大段大段的插入,不少作家喜歡這麽干儘管不討好,但大體上我們稱之爲情節。不...
評分從沒有其他小說對於我而言像這本一樣難以下嚥。 小説的寫法不同于一般對於文學的定義,這個通識的基礎建立于18-19世紀經典讀本上(Novel, Romance, Fiction, etc.),以敍事爲主干,夾雜抒情與議論——大段大段的插入,不少作家喜歡這麽干儘管不討好,但大體上我們稱之爲情節。不...
評分 評分一只黑狗,丧家或者不丧家,似乎没去必要去确定,当它放在我们面前,瞪着一双有话要说的眼睛,告诉我们,亚当来了。勒克莱齐奥的书来了。 这本书虽然获得是本世纪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它实际上写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1963年,那个时代背景下,出现这样一本书其实不奇...
評分罗豫/文 如果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评一个“最佳处女作奖”, 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应是重要备选。读罢此书,更强烈的冲动是会十分好奇:勒克莱齐奥接下来的作品写什么。很明显,勒克莱齐奥在这部小说中一出手,就让主人公退回到一种人类的原初状态,几乎尝试给现代文明来了...
這本書要列入私人最愛的
评分細評:勒剋萊齊奧的華麗交響樂
评分給封麵加一星吧
评分看的過程很纍,看完感覺確實牛叉。
评分直接命中我心坎的書。那種或明或暗的暴力與懷疑,是我童年時幽暗的一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