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天,我们来到美国洛杉矶郊外一所宅子,拜访隐居在此的邢肃芝老人。在此之前,我们早就听说这位老人精通汉藏佛教,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高人,一生充满了神奇不凡的经历。这便是此书的缘起。
邢肃芝老人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康健,思维敏捷,记忆十分惊人。我们初次的交谈从邢老在西藏的经历开始。讲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老人家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照相册,他告诉我们,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他自己所拍摄的,记录着自一九三七年从他进入西藏开始,入藏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西藏十三年的求法和探险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物。相册的封面已然退色,翻开它,一帧帧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排列着。从这些照片,邢老向我们展开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道出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矾-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兰老人的心愿。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作者并不擅长文学修辞 看起来有点流水帐的感觉 不过内容十分真实细尽 对于了解西藏的民俗贵族宗教交通政治以及民国时期佛教寺院的情况非常有益 和大部分描写1900以后时代的著作一样,本书让我们领略到民国时期的种种风貌--辛酸与猎奇兼有。所以我觉得...
评分这本书已看了好久,觉得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就一直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吸引人的好书。去西藏前,看了一些书,去后又看了一些书,但总是对西藏,对藏传佛教隔了一层纸,直到看了这本书,就都通了。觉得以前的书也没白看了。
评分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了这本三百多页的书。一开始完全是被西藏和宗教这两个话题吸引才买了这本书。结果书中并没有描述太多我之前所期待的西藏的风光和景色。更多的是向读者揭露了西藏的文化和密教。也不错,作者把西藏还有藏传佛教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都透露给了读者,书中还配有许...
评分“殿北有一根柱子,是一根万年的甘蔗树,大有两围,长约三丈,吃上去甜如蜜”。 很想知道,是否真有这种生长万年的甘蔗,而且南方的植物,不远万里运到萨迦去,又在寺庙里矗立数百年上千年,仍能“吃上去甜如蜜”,难倒蔗糖的汁水能保持这么久不变质???由此一处可见该书之无...
评分小时候读书就知道清宫里有个雍和宫,住着喇嘛,给我的感觉是阴森森的,很恐怖,还听过郑钧的歌在吼着“那美丽的喇嘛庙”,可依旧陌生,遥远。我家院外就有座基督教堂,周末传出的乐声响彻四野,可藏传佛教对我们来说却太神秘,总觉着有点邪,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藏传佛教有显密宗...
邢肃芝,江苏镇江人,三十年代去了四川,三七年入藏,在三大寺学习藏传佛教,每年一千两银子的学费,仍不足。一直在想,这个真是可以与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进行对比。我们在这里看到邢肃芝从小就接受佛教影响,然后受到晚清藏传佛教的洗礼,进入西藏学习秘法也是自然的道理。抗战期间大批僧侣到西南,有些人深入到西藏,这都是因缘使然。当然,西藏的文化对于汉地来说还是陌生的,这里就有很多鲜明的对比,比如饮食和服饰,以及相关的生活。我们在这里看到民国时期西藏的历史变迁,以及文化社会的传承。当然,这里还提到活佛的故事,也是可以与之后的历史进行对比。我们在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如何理解西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以及文化之间的理解,这在今天仍旧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或许,我们在这本书之后,才有一个进入历史的维度。
评分在香格里拉的书店觅得。三联版精品中的精品,也是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三联准备输出的重点。佛俗两界,汉藏之间。49年之前,一切原来都已发生过了。
评分如此左右逢源的和尚也是有点毁三观...
评分可作为西藏行旅入门读物,尤其老法师还手抓一个照相机,抓拍14世达赖,比特务还厉害。《艽野尘梦》讲上世纪的第一次驱汉,这本书讲了第二次驱汉。汉藏两次撕破脸,都与大局变动密不可分,尤其是把中国版图的故事,组合在一起的话。口述史的魅力是传奇化,“菩萨显灵”,一方面又有私人抱怨,“我觉得条件恶劣,可能会撑不住”。第一次进藏之路,描写得最为详细。中断缺少润色与架构,尾声令人怅然。
评分我认为,有魅力的个人史,一是资料详尽历历在目,二是恰逢时代因缘际会,三是传记主个性鲜明。这本书三项满溢。对西藏、宗教和国民政府都有了新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