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东吴大学等。主要从事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由过去的 “戎狄蛮夷”到今日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类学探索。1994至2003年间,多次到川西岷江上游山间,从事累计约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3至2007年间,多次到四川、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考察当代环境与牧业。目前进行康藏之族群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主要的学术志业为:藉由对种种历史记忆、文本、表征之分析,由长程历史与人类生态观点探索古代华夏与华夏边缘之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演变,以此建立具反省与反思性的历史新知,并期望此历史知识记忆能促进人群社会之公平、和谐与共荣。主要著述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
本书探讨的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宁夏考古所所长,考古学者)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制作。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游牧”不只是一种生产、消费与交换的经济手段,它还需要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观来与之配合……对于熟悉定居文明社会价值体系的“我们” 来说,游牧社会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挑战、刺激我们的知识理性;因为这样的刺激,我们或可得到些反思性新知。
——王明珂(本书作者)
王明珂先生长期从事于对于“华夏边缘”的研究,每一部著作都在人类学界、历史学界引起极大轰动。1997年出版其成名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这本书里,首次将视角移向被一贯忽视的“华夏边缘”,“王明珂对于华夏边缘的研究,一直有这样一个视角,就是从‘边...
评分作者置身“他者”——游牧部族的位置,将古代文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汉代不同游牧部族的发展路径及其原因,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突破之处。 人类在史前时期驯化了牛羊马等大型牲畜。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黑海北面的大草原上驯化了马来做...
评分本书是王明珂教授在“华夏边缘”(汉代中国的北方社会)问题上的又一力作,在经年的探索与累积的基础上,作者将目光投注到了游牧社会早期的形成与构成当中,力图在追溯中扩展问题本身的维度,同时也力图在实践中,推进相关课题研究方法和思考层次。同样重要的是,作者在前言和...
评分王先生说过,本书算得上是他的另一部影响力更大的著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姊妹篇。如果说后者聚焦于“华夏边缘”各族群与他者相异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理解“华夏”或“中国人”之内涵的话,前者则关注另一方——与“华夏”并存互动之北方游牧部族,从他们的...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8/28/%e6%b8%b8%e7%89%a7%e8%80%85%e7%9a%84%e6%8a%89%e6%8b%a9/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王明珂/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6-30 子扉我 2018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8月28日
草原游牧民族的劫掠,在春秋战国之际促成华夏民族意识的觉醒,最终导致秦汉帝国的建立。秦汉长城将农耕区与游牧区一分为二,蒙古草原的游牧部落为了对抗中原国家,联合为匈奴国家。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不得不以牺牲游牧生活的分散性、机动性为代价,从而往往招致惨败。最终匈奴国家与汉帝国同时瓦解。
评分草原人类学
评分边界、移动、抉择。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跳出了传统史学研究面对边疆民族所采用的狭隘视角,具体分析了面对汉帝国的草原游牧的匈奴、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以及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和鲜卑,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总而言之,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对北亚游牧人群与汉帝国互动的历史可有一种新理解。这并非一个孰胜孰负的历史,也并非一个龙与狼争的历史。而是,被隔绝于华夏资源边界外人群集结为种种政治群体,以分享、竞争本地资源,或尝试突破华夏资源边界。”
评分作者对西羌、蒙古高原、兴安岭三种不同游牧人员的考察很有意思,但是草原帝国和中原政权的同步关系就比较牵强了,南北默念,突厥汗以儿臣视北周北齐,东突厥汗国和唐末割据群雄的关系,契丹和五代割据政权的关系,都是作者所述的反例,但视而不见了。不过西羌高谷地大小酋豪不相统的情况,倒可以和近代凉山彝族比照来看 K280.034/1161 徐汇 浦分
评分昨天才看到这名字,说是混社会忽然感觉没意思,折节读书,funny;大开眼界!!7.28。 9.1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