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顧立雅(Creel)中國古史名譽教授。研究範圍為中國上古文化史、古文字學、經學、《周易》,主要專著包括《西周史料:銅器銘文》、《易經:馬王堆帛書易經第一英文翻譯》、《孔子之前:中國經典的創造研究》、《溫故知新錄 : 商周文化史管見》、《古史異觀》、《重寫中國古代文獻》、《興與象:中國古代文化史論集》等。
本书是《孔子之前: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台湾正體字本的大陆简化字本,收录八篇专论,通过古文字新证与历代注释细读等多元方式,探讨《周易》、《尚书》、《诗经》、《逸周书》、《竹书纪年》等典籍如何写成、为何要写、在原初语境有何意义,及在往后的历史中如何因晚出的哲学观点而遭到改写或遮蔽。作者以崭新的研究视野和考古学证据,提出新的观点,重新审视古代典籍的创作缘由与流传过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前几篇很震撼,尤其周公召公两篇,引证丰富,逻辑清晰,刷新了先秦史很多重要观点。伐纣《世俘》篇的解读也令人耳目一新。周易相关的几篇虽然新意不多,但也算端正和有价值。最后一篇是败笔,可以不读。
评分等候拔牙之前读完。因为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很多的推测也没办法判断,读完之后有两个感受,虽则“两重证据法”是目前的研究公认主流,但上古史、上古文化史仍然不能算是质性研究,而属于阐释学,无论是从《周易》里推断帝乙归妹里的婚姻状况、还是克殷的新证据,太多的推测与“连虚线”,近乎于猜谜游戏,最有力的佐证往往也不来自于解读文本本身,而是横向的证据,比如《诗经》里的证据;另外也觉得 考古学太依赖传统研究者的观点,夏含夷大量引用的还是王国维、顾颉刚等人,甚至 毫不讳言一篇文章玉成的主要依靠就是顾颉刚的观点。考证周公地位变迁史的一篇最有意思,考证诗经中的礼仪时用到了奥斯汀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竟然不违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理论本身是有漏洞的,但运用在法律、仪式上没问题。
评分整体不错,但多处轻用字讹为解而无佐证,最后一篇把《周南·汝坟》最后一句“鲂鱼赪尾,王室如燬”的“王室”解释为“玉户”,直将温柔敦厚的文王教化说成西门庆与潘金莲搓火秘戏图,不忍直视,可发一噱。
评分有意思,兼顾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本,《易》《书》《诗》各两章,一章《竹书》,脑洞开得很有趣,周公vs召公的剧情很精彩。
评分津津有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