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同时》是桑坦格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她的“最后一本书”。书名取自苏珊·桑坦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
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夹叙夹论的方式详细介绍现代欧洲文学种几部被忽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由于桑塔格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期间,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当时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囚犯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两部有关摄影专著(《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痛苦》)的洞察力、对美国暴力文化提出严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还不是她简介的准确,而是她在恶劣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的坚守。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是随笔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行动主义者这些是她从一开始就具备但常常泾渭分明的角色的重叠、浸透和深化。可以说,她的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她以她那“内省的能量、热情的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和巨大的希望”、以她“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以她的“勇气与抵抗”、以她的“道德考量”、而最终使她成为了了“自己的仰慕者”。
“让我们从风险开始。被惩罚的风险。被孤立的风险。被打伤或杀死的风险。被鄙视的风险。 我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应征士兵。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打乱队形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会招惹有着不同效忠理念的被冒犯的大多数人的不满、谴责、暴力。我们都是在公正、和平、和解等标...
评分首先得说,这是一本我黑了很长时间的书,终于咬咬牙买了。掂回家之后又不忍心一口气读完,于是塞在柜子里,像旧社会人民开荤吃饺子似的,隔三岔五地翻两页。但是近十天在恶补美国历史的间隙,还是把它读完了。虽然桑塔格一篇篇小文短小精悍,读起来却一点不比大本的《美国通史...
评分1926年,一个叫里尔克的奥地利人就要死了。对于死亡,他想过很多,也写过一些。和他同样用德语写作的海涅这样说死:死亡是凉爽的夜晚。里尔克生得晚了,他放弃了使用更坚硬直接语句的权利,他隐约地将生命描绘为演出,而死亡则是演出赞助商,以痛楚的天赐权力终结生命,或者替...
评分部分书摘。 《文字的良心》 荣誉作为检验个人行为的严厉标准,似乎已属于某个遥远的年代。但是授予荣誉的习惯——讨好我们自己和讨好彼此——却继续盛行。 文学是一个由各种标准、各种抱负、各种忠诚构成的系统——一个多元系统。文学的道德功能之一,是使人懂得多样性的价...
评分“让我们从风险开始。被惩罚的风险。被孤立的风险。被打伤或杀死的风险。被鄙视的风险。 我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应征士兵。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打乱队形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会招惹有着不同效忠理念的被冒犯的大多数人的不满、谴责、暴力。我们都是在公正、和平、和解等标...
前半部分写苏俄文学中的失落者,真的非常好,五星不为过。后面写911和时政的,可能是因为有了对比,也可能是有部分在 《旧欧洲 新欧洲 核心欧洲》当中看过了,觉着气场有些散了,三星…… 所以综合还是四星,推荐,尤其前半部分。
评分: I712.65/7444
评分小说家的任务万岁。
评分力荐《关于美的辩论》和《文学就是自由》。推荐豆瓣试读把《文学就是自由》也加上去~
评分力荐《关于美的辩论》和《文学就是自由》。推荐豆瓣试读把《文学就是自由》也加上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