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同时》是桑坦格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她的“最后一本书”。书名取自苏珊·桑坦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
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夹叙夹论的方式详细介绍现代欧洲文学种几部被忽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由于桑塔格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期间,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当时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囚犯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两部有关摄影专著(《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痛苦》)的洞察力、对美国暴力文化提出严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还不是她简介的准确,而是她在恶劣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的坚守。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是随笔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行动主义者这些是她从一开始就具备但常常泾渭分明的角色的重叠、浸透和深化。可以说,她的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她以她那“内省的能量、热情的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和巨大的希望”、以她“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以她的“勇气与抵抗”、以她的“道德考量”、而最终使她成为了了“自己的仰慕者”。
写作时只用想象的眼睛盯着后代。 美是理想化的历史的一部分,而理想化的历史本身又是安慰的历史的一部分。 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种类的严肃性所复制的。 认同心目中的的这样一个时代,它具有内省的能量、热情地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
评分Susan Sontag is acclaimed as the conscience of American Public due to her acute criticism and unbiased judgement. At the Same Time, an anthology selected and valued by the author herself, incorporates influential book reviews, commetaries on 9.11 and addres...
评分苏珊•桑塔格与中国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大约只在于两个事实,一是她的父母上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的北方从事皮草生意,二是被常年错看成《城市画报》副总编辑桑格格的化身而引起惊诧。除此之外,出于对“小众精英知识分子”的追求,以及出版商的蛊惑,桑塔格的著作,比如《...
评分以她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同时》为书名,这本苏珊桑塔格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在她去世后出版。中文译本由黄灿然,翻译过其众多作品的“钦定”译者译出。在后记中,黄灿然承认桑塔格在英语中是一位文体大家,绝非“读起来蛮好的”,他说若是读者觉得他的译文“读起来蛮困难的”...
评分黑色冷峻的封皮上,白发的桑塔格微托着下巴,凝视着远方,双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是桑塔格的随笔集《同时》的中文封面。迄今为止,这也是桑塔格论著集中唯一的一次采用了她的肖像作为封面的。借用桑塔格论摄影的话说,一张照片就是一块碎片,一次瞥视,它随时供我们回忆,“...
无与伦比的热忱
评分每次当我凝视封面的时候,都仿佛看到了人类崇高的道德光芒在幽微中闪烁,渐渐扩散壮大,跨越国界,抵达那些永远无法阅读到她的作品的地域。长句的翻译没有按照中文的阅读习惯来切割,很好地保留了桑塔格严谨缜密的思路的精髓,捍卫了文学的严肃性,又匡正了它的自由度。在这个影像崇拜的时代,如何公平而客观地记录而非把摄影作为一种谋生和取乐工具,如何切实地体验他人的痛苦,我把感受留到她的下一部作品。
评分小说家的任务万岁。
评分“文学就是自由”
评分读书笔记稍侯附上.另外惊讶的发现她曾师从施特劳斯研读政治哲学.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