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光,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学院院长。2009年被深圳市政府认定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并被引进落户深圳。现为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文联文艺创作室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长篇小说《我是太阳》荣获第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我是我的神》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他作品还分别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冯牧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文学奖、小说选刊首届最佳优秀作品奖、小说月报第八届百花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柔石文学奖、第二届及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七届十月文艺奖、第五届屈原文学奖等,其创作的电影电视剧本多次获得华表奖、百花奖、飞天奖。
《人,或所有的士兵》是著名作家邓一光历时五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邓一光自2008年推出《我是我的神》之后又一重磅原创作品。十年磨一剑,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作品。
《人,或所有的士兵》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俘的故事。1941年12月8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日军突袭香港。香港守军经过18天的抵抗宣布投降。中华民国第7战区兵站总监部中尉军需官郁漱石在这场战争中不幸被日军俘虏,在位于燊岛丛林中的D战俘营度过三年零八个月非人的生活。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和悲怆的情感书写出这个故事,揭露了战俘内心鲜为人知的隐秘世界。
故事从一个庭审开始,以多人多角度的叙事展开。从被告郁漱石、审判官封侯尉、郁漱石的养母尹云英、郁漱石的上司梅长治、李明渊、战俘营的次官矢尺大介、律师冼宗白、战俘营的战友亚伦的叙述中,两条线索逐渐清晰。一条线索为郁漱石日本留学,美国工作及回到国内工作卷入香港战役并最终被俘,一条线索为D战俘营的三年八个月生活。两条线索的交织,架构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勾勒出郁漱石平凡孤独渺小却高贵的一生——郁漱石是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日本女人的孩子,这是作者为他精心设置的身份,使得在中日战争中成为俘虏的他,身负双重痛苦和煎熬。他的父亲是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高级参议,上将军衔,他的母亲在文中只有很简略地描写,相当于从未出场。这样的身世留给郁漱石的印记是:良好的教育,母爱的缺失,性格的隐忍,充满智慧和才情,独立、坚定、孤僻、友善。郁漱石的一生,几乎就是一个天生的基督教徒的一生,高贵而卑微,就像卡西莫多。
书中人物众多,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人物;有历史事件,也有虚构的情节。在作者精心剪裁下,这个虚构的故事具有了非虚构的真实和沉重,残酷和冰冷。
当然,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以上所述,作者欲通过这部作品表达出的思考,也远不止郁漱石这个人物的命运。还有更多的对国家、时局、战争、人类等各方面的思考,需要我们用时光去慢慢品咂。
综上所述,这是以1941年香港保卫战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完整呈现这场战争的小说。这部书稿以战俘为主角,但它不是单一题材的战俘小说,它同样也是一部主人公个人生长史的虚构作品,一部国家和国民成长史的虚构作品,一部描写香港战争的虚构作品,一部描写二战期间香港归属冲突的虚构作品。
这本书以1941年香港保卫战为历史背景, 香港陷落,使中国大陆丧失了海外援助的重要据点。而如今,在这个人人自危的香港下,这本书的意义不言而喻。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好书,写了这么多,我似乎没有写出一点书的内容,是的,历史太宏大,本书选取的视角很刁钻,每一个小细节都...
评分1.邓一光的空间意识 说起空间意识必须先谈谈邓一光。出生在革命家庭,血脉里留着蒙古族的血液,邓一光最初写的是军旅小说。背景或是在茫茫草原上,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小说透露着浓浓的英雄主义色彩。出生在重庆,而后移居武汉、深圳,面对陌生的城市,他以异乡人的眼光展开对...
评分超长的伏天,炎热的酷暑,感谢【豆瓣读书】参加【豆瓣鉴书团】第121期,遇见邓一光和他的超越之作《人,或所有的士兵》,给夏日带来收获,给心灵带来震感。 “ 硬汉作家” 邓一光潜沉十年,又一部战争题材作品《人,或所有的士兵》写了没有人写过的香港保卫战,鲜为人知的历史...
评分1.邓一光的空间意识 说起空间意识必须先谈谈邓一光。出生在革命家庭,血脉里留着蒙古族的血液,邓一光最初写的是军旅小说。背景或是在茫茫草原上,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小说透露着浓浓的英雄主义色彩。出生在重庆,而后移居武汉、深圳,面对陌生的城市,他以异乡人的眼光展开对...
评分一个战俘的故事,我原来以为自己不会感兴趣,结果手不释卷、彻夜读完。这算是近年难得的文学性、世界观俱佳的作品!
评分以战俘营为背景,了解到香港怎样在抗战中沦陷,三年后日军战败,香港又被英国人重新掌握,痛心国民政府的无能!这段历史是我们以前不曾了解的,要是但是国民政府在香港问题上果断的话,中国可能提早回归七十多年了。
评分被震撼到了,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很难读到让人震撼的感觉。书中的注释近千条,可以看出作者为写出历史实景下了多大的考察功夫。以庭审证词,辩护律师,见证人等多方陈词来结构文本,本身也是一个创举。当然这种方式也割碎了故事的完整性,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性,并使得文本臃肿无比,700多页,70多万字!但瑕不掩瑜,其内容虽琐碎庞杂但不粗糙。书中所反映的日军对战俘的虐杀造成的幸存者的心灵疾患与恐惧后遗症,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关于战争与生命、人性的思考,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深度。预测下一届茅奖的重磅候选书,它值得!
评分琐碎而真实。
评分【大部头打卡 2020.02】这部《人,或所有的士兵》,是我读到的关于抗日战争小说里最好的一部。首先是体例,证人证词、庭审记录、调查报告……在利用各种文体为主题服务上,邓一光做到了他最大的努力。其次是史料上,细节的扎实,各种旁枝末节的拓展,让越是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越感到惊讶,这是一种用做学问的方法写小说的路子,也许有些笨拙,但深合我的胃口。58万字的篇幅,30年的波澜人生,这一切都足够震撼了,当然了,选择这样多种形式的体例,自然会召来散漫、琐碎之讥。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战争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愿世间再无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