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礼庭 (Michael Ignatieff,1947— ),俄裔加拿大人,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也曾担任战地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多年,出任多国政府顾问,被公认为人权、民主、公共安全、国际事务的资深专家。2009—2011年间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其文章多见于《纽约书评》《金融时报》《新共和》等媒体,著有《伯林传》《血缘与归属:探寻民族主义之旅》《战士的荣耀:民族战争与现代良知》《火与烬:政治中的成与败》《陌生人的需求》《俄罗斯相册》等作品。曾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奖——总督奖,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2016年11月获得加拿大勋章。
以赛亚·伯林有着多重身份和传奇的经历:生于俄国,犹太血统,英国学者。作为20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与各界的许多名人都有交往。这本根据大量资料和伯林自己口述写成《伯林传》,记述了他如何在复杂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对自由和多元主义等重要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传记作者(亦为著名学者)叶礼庭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欣赏伯林的思想,但对其弱点也不加回避。正是伯林身上这种人性的真实让这本书和这个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古希腊有则寓言,告诉人们,狐狸知道很多事,应对变化、游刃有余;刺猬只知一件大事,并且专注于此... 最近正在读伊格纳季耶夫的《伯林传》,深有感触... 这是一本根据伯林自己的回忆,由晚年伯林倾慕者交流(包括作者),以及伊格纳季耶夫与伯林长达十年的交谈记录整理而成的...
评分知道以赛亚.柏林此人,是从日瓦戈医生的评论中得到的这个名字,所以特地去关于了他的著作,并且去年也下载了一本《俄国思想家》,说实话,并未看懂,里面有他与赫氏以及帕斯捷尔纳克的一些事迹。 再一次关注到他是因为看到友邻正在看德沃金的一本《Justice for Hedgehogs》,...
评分传记往往是哲学的注脚和现实化身。译者的文笔流畅灵动,极好地传达了伊格纳季耶夫文字的质感。 出生于里加的犹太富商家庭,接受英国绅士的传统教育,深谙俄罗斯语文和西方文化的契合,犹太复国主义者。这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建议将此书和赛义德的Out of Place对照。内与外,...
评分一本精华之作,关于以赛亚·伯林最好的传记,最好的作者,最好的故事。一本激动人心的作品。随手记下一些笔记。 以赛亚·伯林的一生徐徐展开,被父亲带着流亡英国,留在牛津大学当教员,放弃分析哲学选择观念史,在BBC电台发表谈话宝的大名;与俄国女诗人阿合马托娃的秘密情感...
评分古希腊有则寓言,告诉人们,狐狸知道很多事,应对变化、游刃有余;刺猬只知一件大事,并且专注于此... 最近正在读伊格纳季耶夫的《伯林传》,深有感触... 这是一本根据伯林自己的回忆,由晚年伯林倾慕者交流(包括作者),以及伊格纳季耶夫与伯林长达十年的交谈记录整理而成的...
#伯林文集# 值此忌日,期待读读新版《伯林传》……
评分伯林先生身上的三重矛盾身份-俄国人、犹太人和英国人让这本书更为多彩了起来,浪漫主义伴随着他在所有幸福时机下自我感触的悲剧色彩,也可以很好地互文他身上的这种矛盾性。对于大清洗运动时期人们为何不能说出关于社会问题的真实想法,当时的学生是这么回答的:"如果有人这么做的话,他就会像被扫帚扫掉一样被消灭。”以赛亚对自由主义,对自我良知的坚守,对浪漫主义的合理性的包容,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有人可以做到,如果个体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以稳固的文化归属作为保证。读完这本书再看眼前的风景,多少还是觉得有些讽刺。非常非常好但却好像没多少人有兴趣去念的书,不该让他和它的价值终结于此。
评分柏林的《自由论》是上学期的最爱了。 有时候我想,什么样的人可以为自由做出如此强烈的辩护,怎么培养一种个性,让他勇于洪亮得发出关于自由的声音,向其之后的人进行关于自由的无尽启发和关照。原来如此,一生迟疑和鼓起勇气,在对自我定义的复杂之中仍有勇气困兽犹斗的人…
评分【藏书阁打卡】终于翻完了叶礼庭这本伯林的传记,知晓了《火与烬》中展现出来的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和清明其来有自。伯林的一生穿越了整个二十世纪,这个在他眼中被认为黑暗时代的一百年,一个始终矛盾的人用思考来给予自由以更明确的意涵——自由需要个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道德责任。但伯林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自由并非最终价值,自由是在面对诸多权利冲突时的程序考虑,粗糙地表达即选择的余地,这当然是消极的,但却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尊严和价值所在。
评分好的传记作家必须画出传主的精神地图,并找到地图形成的原因。伯林的犹太复国主义、身份归属的需求、对边缘人物的着迷、被视为外人的敏感。这些都可以从童年找到原因,幸亏没有过多的怨气。幸亏伯林的父亲将家从俄国搬去了伦敦。关于伯林与维特根斯坦的见面,在BBC的哲学谈话为他赢得了“讲台上的帕格尼尼”赞誉、与帕斯捷尔纳克的相处,以及与“国宝”诗人阿赫玛托娃止于礼的两次见面,都是大场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