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向度

意识的向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梁康,1956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偏重于西方哲学,尤其是近现代哲学和其中的现象学传统,近年来开始关注中西方思想史上各个最主要的意识哲学(包括心智哲学、心学、唯识学、心理哲学、心性论等)。主要著作包括《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等。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倪梁康
出品人:
页数:476
译者:
出版时间:2019-7
价格:86.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73797
丛书系列:中大哲学文库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现代哲学 
  • 哲学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胡塞尔 
  • 未知 
  • 意识 
  • =B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倪梁康先生关于意识现象学研究的论文集成。

❁内容简介:

“意识的向度”,是指从意识的视角看出的方向与获得的维度。《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所表达的思考,或是与这个意识的向度有关,或是在这个向度上进行的,它们均属于意识哲学的研究领域。但书中并不着意于对思想史上各种类型意识哲学做比较研究,而主要是围绕胡塞尔现象学在意识哲学层面上进行的讨论。内容涵盖了由“意识现象学”引发的方法、背景和相关分析,以及意识现象学视角下的文化和艺术。 意识是了解人性的基础,因为人类的一切心智活动都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而且由于意识活动构造出了世界万物、天地人神,因此意识也是理解与人相关的各类事物的一个角度。明察意识的本质结构,看清其真正所是,最终会导致人性的自觉与自我负责。意识现象学充分彰显着一个时代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构与回答。

❁精彩内文选读

在胡塞尔对主体自识的问题提供了上述至今仍被认为具有约束力的分析之后,描述主体间的互识和主体间的共识应当是现象学意向分析的下一个任务。与这个任务有关的关键概念是“交互主体性”。

“交互主体性”的可能性以及它们的超越论功能是胡塞尔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探讨的中心问题之一。所谓“交互主体性”的问题,笼统地说,就是本己自我在构造出事物和由这些事物所组成的自然视域之后,如何再通过立义构造出他人以及由他人所组成的社会视域的问题。它是意向性分析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运用。

“交互主体性”课题的提出是胡塞尔思想内在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所探讨的纯粹意识及其相关物归根到底只是单个的意识及其相关物,或者说,是“纯粹意识单子”和它构造的世界,因此,关于这个纯粹意识单子的超越论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仅仅是一门“超越论的自我论”。胡塞尔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这种超越论自我论“只是最底层的超越论现象学,而不是完整的超越论现象学,一门完整的超越论现象学显然还包含着由超越论唯我论通向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进一步途径”(Hua I,12)。胡塞尔如果不想在他本人已达到的超越论自我论的现象学中停滞不前,“超越论交互主体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超越论社会性”就是他必须关注和解答的问题。

与胡塞尔的其他重要哲学概念,如意向性、明见性、本质等等概念相同,“交互主体性”的概念在胡塞尔那里也具有“世间的”(mundane)和“超越论的”两层含义。胡塞尔在1925至1928年期间为《不列颠大百科全书》所撰写的“现象学”条目中曾把“交互主体性”分为“纯粹-心灵的交互主体性”和“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胡塞尔认为,它们两者相互对应,处于这样一种奠基关系之中:“只要纯粹-心灵的交互主体性服从超越论的悬搁,它就会导向与它平行的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相对于“纯粹-心灵的交互主体性”而言,“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是具体、独立的绝对存在基础,所有超越之物都从这个基础中获取其存在意义”(Hua IX,12, 294-295)。根据胡塞尔的这种划分,“纯粹-心灵的交互主体性”便与人类的“生活世界”有关,它属于“心理学的现象学”(本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它与“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问题的关系是“心理学”对象与“超越论哲学”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超越论交互主体性”与“超越论自我”之间的关系则涉及到“第二哲学”与“第一哲学”之间的关系:“完整的现象学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方面是作为‘第一哲学’的本质现象学(或普遍本体论),另一方面是‘第二哲学’,即关于事实总体的科学;或者说,一门综合地包含着所有这些事实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科学。”(Hua IX,298-299)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胡塞尔“第一哲学”的概念理解为“超越论自我论”或“超越论本质论”,把“第二哲学”的概念理解为“超越论交互主体论”或“超越论事实论”。这两者之间的奠基关系在于:“第一哲学构成第二哲学的方法总体,它在其方法论证中只与其自身有关。”(Hua IX,299)这就是说,第一哲学自身可以成立,而第二哲学的成立还须依据于第一哲学。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