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 历史学 彼得·伯克 史学理论 历史 社会理论 李康
发表于2025-04-18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彼得伯克总是能把复杂的理论讲得非常清晰,虽然我过去一直很怀疑复杂的东西是否真可以简化,就像他谈论模型的弊端也提到了这一点,但真有一个人把一个个理论简化在你面前的时候,还是很让人佩服。综述一个问题,需要简化的能力,但很多时候被简化的理论就变成了知识性的空壳,思辨的成分也一并被抽离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具干尸,甚至只剩下骸骨,而彼得伯克厉害的地方就是,他能让一个个理论本身的弹性仍然存在,所以每一节读完,我们仍然能受到很多启发。
评分标识清晰,却可供漫游~ 对理论保持开放,批评也一针见血
评分像是连着看了好几天文献综述...
评分社科理论汇编,再读已觉不新鲜。不同学科的交叉带来理论的互渗,视角方法也渐趋多元,坐而论道容易,转化到具体研究就难比登天了。也许该问的不是材料需要什么理论,而是借助泛化的理论概念进行思考造成了何种遮蔽。这个译本行文流畅清晰,加一星。
评分体大精微的综述,对历史学与诸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交集有详细的叙述,列举的书名与人名许多都值得读和再读。彼得.伯克把这些时代和学科背景各异的观点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堪称一本对历史学从业者而言的社科"书目答问”。
彼得·伯克,出生于1937年,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已出版《意大利文艺复兴》(1972)、《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1978)、《历史学与社会理论》(1991)、《制造路易十四》(1992)、 《知识社会史》(2000)、《图像证史》(2000)、《什么是文化史》(2004)和《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2004)、《文化杂交》(2009)等多部著作。
李康,出生于197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任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太古/国泰基金)、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福特基金会)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西方社会学理论、历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译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反思社会学导引》《论基督君主的教育》《法国社会理论》《教育思想的演进》等20余种著作。
989年9月至1993年7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本科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福特基金“青年社会学者”进修项目
2004年8月至200 5年7月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看到malingcat老师的推荐,看了这本书。写得是挺好的,用马老师的话来说,是“打碎了几个社会学的鸡蛋,做历史学的煎蛋”。但真的读了以后,作为历史学从业人员,我觉得打碎的还是历史学的鸡蛋,做的还是社会学的煎蛋,只有剩下的一点蛋清,做了点蛋花汤。 历史学跟社会理论的...
评分摘要筆記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一書初版於1980年,再版於1992年,於2000年由劉北城帶領學生譯介。 本書五章,首先拋出歷史與社會理論的傳統分野,以及二者的日益聚會,特別是在社會史研究中。第二章討論對各個學科有普遍意義的四种基本研究方法:...
评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