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普·潔倫(Hope Jahren)於1996年從加州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開始獨立從事地球生物學研究。她曾先後供職於佐治亞理工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此間,她曾三獲富布賴特奬(Fulbright Award);另外還先後斬獲兩枚地球科學領域的青年研究者奬章(Young Investigator Medal),到目前為止,僅有四名科學傢獲此殊榮,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曾於2005年獲由《科學普及》(Popular Science)雜誌舉辦的全美十大傑齣青年(Brilliant 10)提名奬。2008年她受美國國傢科學基金、美國能源部和美國國傢健康研究所資助,於檀香山建立穩定同位素地球生物學實驗室;該年起至2016年,任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終身教授。目前,她在挪威奧斯陸大學任“威爾遜教授”一職。
譯者蔣青,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科普作者、譯者,曾參與編撰《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古生物分冊。已齣版閤譯著作《第6次大滅絕——人類能挺過去嗎》,榮獲2016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普圖書奬。
《物種起源》譯者苗德歲先生傾情作序
巴拉剋·奧巴馬贊賞推薦
《時代》雜誌100位極具影響力人物
與植物一同嚮光生長的心路筆記
在科研路上配比過堅定與彷徨的每一個人,
都會因此而收獲一段沒有模闆可循的獨特人生
◎ 編輯推薦
人生迴憶錄+友誼紀念冊+科研手記簿——地球生物學傢霍普·潔倫,用文學之筆記錄下學術路上因性彆而彆,也不因性彆而彆的焦慮、挫敗、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傢”的秘籍刻錄在啓發她心智的葉片、土壤和種子之中,教會你習得“既會動手又能用心”地在科研領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愛中——試錯、收獲,再繼續前行。
◎ 內容簡介
19世紀80年代,霍普·潔倫的曾祖父母隨彼時興起的移民潮,從挪威奔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小鎮,在這個鼕天漫長而又寒冷的地方,加入似乎永遠不會停止運轉的屠宰流水綫,默默勞作。到瞭霍普父母一代,他們不再直接受雇於屠宰工廠。雖然和很多北歐傢庭一樣,霍普早已習慣與傢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強而不與命運妥協的母親,還有寬厚而心智開放的父親,都給予瞭她另擇人生可能的想象與勇氣。
在父親工作的實驗室長大,在研究型實驗室求學、打工、獲得學位、拿到教職,再到從零開始搭建自己的實驗室,霍普·潔倫在這部帶有強烈自傳性質的作品中所記錄下的友誼和愛情、自己的生活經曆和事業發展,都不能再與“實驗室”相分離。植物會嚮光生長,人也一樣。霍普選擇科學是因為科學供她以需,給瞭她一個傢,一個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時期與她僅有一窗之隔、教會她堅忍剋己的美國藍杉,幫助她完成蛻變、實現第一項獨立科學發現的美洲樸,還有成傢之後、一直陪練未來的職業棒球手—兒子—左右的狐尾椰,這些樹也都在靜默的時間曆程中刻錄下各自的記憶,賦予霍普自然的眼睛,認識世界,再識自身。
◎ 名人推薦
☆女性的柔美會讓科研生活更顯生機,女性的堅韌會讓科研工作更易成長,女性的細緻會嗬護科研道路散發齣更璀璨的光輝。性彆從來不應該是科研圈的藩籬,正如大地上每一種植物都能展示自己的自然之美。
——史軍,植物學博士,科普作傢
☆霍普·潔倫的《實驗室女孩》是一部文筆絕佳的迴憶錄,寫的是科研領域中的女性,還有一段奇妙的友誼,以及樹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很棒。
——巴拉剋·奧巴馬
◎ 媒體推薦
☆《實驗室女孩》既記錄下瞭霍普成長為一名成熟科學傢的經曆,同時也是一部植物贊美詩。書中對植物奇怪且隱秘的生命的描寫,仿佛直接生發自霍普自身迴憶的生物學過程,結構精巧。奪目璀璨的作品。
——Harriet Baker, TLS 哈麗雅特·貝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地球生物學傢的視野幾乎涵蓋從土壤科學、地質、大氣科學和植物學等諸多學科。潔倫擅長所有。她在敘述自己的經曆時,常常幽默地聯係起查爾斯·狄更斯、E. E. 卡明斯和哈珀·李,也同樣以舉重若輕的筆調細數葉片的每一條脈絡……潔倫的這部作品既關乎用眼睛觀察世界,也並用雙手與心靈。絕佳。
——Carolyn Beans, American Scientist 卡洛琳·賓斯,《科學美國人》
☆潔倫是這樣的科學傢:一年中有三季都在北極泥炭地挖土,而在繁忙的工作安排之間,她又會和實驗室的組員一起去探訪大傢選齣的奇怪景點,或者耐心等待組員精心烹製野營食物——哪怕煮到半夜。《實驗室女孩》是一部風趣的作品,充滿瞭快樂的時刻,但也常常流露悲傷。不過拋開所有艱難險阻,潔倫顯然不會選擇科學以外的第二份事業。
——Jennifer Rohn, Nature 詹妮弗·羅恩,《自然》
☆生物學傢撰寫的個人自然誌,生猛且令人振奮。潔倫的寫作好似文學性更強的奧利弗·薩剋斯(Oliver Sacks),她非常擅長清晰講述科學研究是如何展開的。而在描述她的實驗室好拍檔比爾時,潔倫的行文更企及瞭另一個維度。一個熱愛文字的科學傢所給齣的精確描述。她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而且惹人爆笑。
——Elizabeth Reutte, ELLE 伊麗莎白·羅伊特,《世界時裝之苑》
☆《實驗室女孩》提供給讀者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還展現瞭科研工作中細水長流,而非時時都有突飛猛進的收獲的日常。科學傢在知識的道路上行進,每一次踩實一塊石頭。
——Eugenia Bo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尤金妮亞·博恩,《華爾街日報》
◎ 獲奬記錄
美國科學促進會年度科學書籍
美國國傢圖書評論會傳記奬
《紐約時報》暢銷書籍
《紐約時報》2016年備受矚目的100本書之一
《華盛頓郵報》《科剋斯書評》《時代》《娛樂周刊》年度圖書
树,比人类更古老的存在,予人以恩惠与智慧。对于美国生物地质学家霍普·洁伦,树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霍普•洁伦曾三获富布赖特奖,并先后两次斩获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此外还有许多奖项。她的自传《实验室女孩》在2016年横扫美国多项图书奖,连奥巴马都盛赞。 ...
評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想是庆幸自己没遇到过Jahren这种导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例举几段情节你就明白了: Jahren和助手Bill带几个学生去野外采样。采样长途跋涉,历时几天,晚上宿营在野外,大家轮流准备晚饭。一个本科生,在她实验室工作很久了,很努力,或者用她的话说是“极力想...
評分首先感谢贵浪编辑部的赠书。截至此时,关于《实验室女孩》的两篇热评为师之德(2星,23有用),和无条件的爱(4星,21有用)对这本书都给出了负面和中性的评价。诚恳的说,某些书评对原文进行了扭曲的引用,这不太好,首先有剧透,而我个人一直希望一篇书评不应该影响读者的阅...
評分植物之歌 很难定义《实验室女孩》属于哪类作品:其中有不亚于小说般刺激的冒险桥段,也有治愈人心的科普散文,还有一位科学家成长的自白,植物与人生的和谐共鸣编就了这样一部独特的生命之歌。 在近百年的中外艺术史中,植物的生长兴衰一直都是艺术家们乐此不疲表现的对象。在...
評分当初买Lab Girl因为它是纽约时报的年度非虚构类推荐书,买完放在Kindle好久,今年才断断续续读完了。 这本书分两部分,一部分大约可以算作是科普散文,Hope Jahren用非常优美的笔调写一些关于植物的科学发现,让你知道植物也有它们的特殊的远程通讯机制,知道为什么树顶的叶子...
作者真的是一位生猛的女人,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评分與植物一同嚮光生長的心路筆記,分成“根與葉”、“木與節”、“花與實”,本色記錄自己的前半生,記錄自己對植物的研究旅程上的點滴。特彆關鍵的還是那位異性閨蜜的種種破事。《世間萬物》《我的前半生》,作者的生活經曆還算不上特彆坎坷吧,畢竟為瞭齣人頭地,為瞭能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實驗室,有些經曆總要走的。從書中,讀到瞭擁有一位摯友是如此重要,無關同性還是異性,相互打氣相互支持自然不必多說,關鍵在人生大起大落的環境下,給予最大的肯定。作者是科班齣身的身份,給到瞭很多關於科普的小知識,這些也非常值得閱讀。比如黃色血漿化凍後當天用不完,就會和其他醫用垃圾一起焚化處理。作者也是一個常人,會有常人的尋思對他人的評價,好與壞都不重要,但真實,真的不要把人都裱在牆上。
评分明尼蘇達與故鄉挪威仿佛鼕長土壤肥沃 北歐傢庭感情鴻溝不虛言 從小在父親的實驗室裏長大 母親考慮周詳能乾至極好學函授英國文學熏陶女兒 現有三個實驗室如同教堂裏的虔誠 植物學主業而炸彈化學指紋研究報酬豐厚 當年醫院藥房配輸液袋半年 與比爾討論讓熱內作品 美洲樸的果實如石竟然有蛋白石 博士獲得夜實驗室炸一次 與比爾共建第一個實驗室 閤教土壤學 國傢科學基金會的資金 躁狂癥凶猛36小時狂吼 結婚有個兒子
评分一位女科學傢的成長心路曆程,穿插植物科普散文。 用植物的成長過程對比人的成長,有些點雖然簡單但還是挺觸動的,簡單有力。 “要長成一棵百年大樹,根本就沒有所謂“正確”或“錯誤”的方式,隻有可行或不可行。”
评分是誠實的自傳、是生動的科研記錄也是優美的散文集,三種文體相互穿插,以植物做結。讀到她在研究工作中的麵臨的睏境與歧視、經曆的樂趣與成長,也讀到她透過植物的生命所錶達齣的哲學思考。全書涉及瞭很多關於偏門的植物學實驗的描寫,但讀起來卻毫無晦澀生硬之感(即便是對於生物剛剛及格的我而言),語言節奏很棒,充滿謙卑溫和的力量,女性研究者所特有的品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