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滞冬,生于四川成都,画家、书法家、艺术史学者,自由撰稿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出版有《陈滞冬画集》、《陈滞冬书法集》、《石壶论画语要》、《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张大千谈艺录》、《图说中国艺术史》、《中国书学论著提要》等著作多种。曾在成都、兰州、太原、南京、杭州、威海、郑州、台北、巴黎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由于作者的文学与古典文献专业基础,加之多年的艺术实践,能从文本、历史、精神上贴近嵇康的原貌。
嵇康,曹魏著名文士,“竹林七贤”核心人物,“魏晋风度”的代表。
诗人、音乐家、哲学家、铁匠、美男子、特立独行的人。
诗文、辞赋、书论均斐然可观。《三国志·魏书》说他“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有《兄秀才入军赠诗》《忧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等名篇传世。
作有“四弄”《风入松》《广陵散》等琴曲。
其人形容 “龙章凤姿”,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262年秋,司马昭及其心腹钟会推定嵇康死刑,行刑前,嵇康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一曲《广陵散》,叹一声“广陵散从此绝矣”,从容就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乃至令一代枭雄司马昭几乎是在其擅权的最后时刻必杀之而后快?在魏晋之际的乱局之中,他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成就了自己在当时和后世文人中至高的精神旗帜式的地位?他与中国古琴曲中唯一一首叙事古曲《广陵散》神话般的故事与纠结,究竟反映了他死后一千七百五十多年间中国文化的何种处境乃至文化人的何种心态?
从这些疑问发端,作者详细考察了阮籍与嵇康之异同,二人与曹操、司马昭等政治集团的纠葛,嵇康与向秀、吕安的往来以及被置死地的原因,《广陵散》这部充满“杀伐之气”的神秘古曲与刺客传说,以及“竹林七贤”如何在百年后被神话,又经过历代文人和史家那些涂抹和扭曲?力图铲除包裹在嵇康周围的厚厚的历史泥垢,还原一个高贵、纯洁、独立自由的思想者形象。
最终,嵇康那平和通达却无法践行的人生理想,他独善其身的努力与失败,他浊世佳人般的洁身自好与明敏的理性,以及这种理性态度与世俗社会的格格不入,乃至其精神指向的无路可通,都成就了他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失败英雄的地位。
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读书感受更是私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写作是写作者的奖励。一点感受,记录一下。 且不论作者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心血,不过分表达对读库的热爱,只谈读书的感受。 《嵇康之死》,是一本我读得很沮丧的书。 沮丧的原因之一在于自己语文、历史差劲。...
评分 评分一、叨叨叨 买这本书源于编辑杨芳洲在读库公众号的推文,她写的对通俗历史读物的需求和批评深得我心。加之刚刚读完读库出的《战国歧途》,这本书充分体现了我希望看到的历史读物风格,具有清晰的脉络和全局的视野,讲述重点是历史发展所代表的社会变化,写出了可感受、可思考、...
评分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读书感受更是私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写作是写作者的奖励。一点感受,记录一下。 且不论作者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心血,不过分表达对读库的热爱,只谈读书的感受。 《嵇康之死》,是一本我读得很沮丧的书。 沮丧的原因之一在于自己语文、历史差劲。...
在一个道路以目的时代,沉默就是抗议。
评分嵇康之所以必须死,很可能是他提出了一种知识分子不与权势合作的另类生活方式,并且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下,自己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足以让任何专制统治者都感到恐惧并且绝对不能容忍。
评分观点好多没什么逻辑
评分魏元帝曹奂误作曹真,晋文帝司马昭误作晋宣帝,庾亮误作庚亮,误读《通典》、《文献通考》的“魏晋无员”。套用乔纳森师的话:“水平不行,犯这样错误,没什么好辩解的,就是外行。”此书“《广陵散》”一节还算有不错的见解,其馀三节细看起来就是外行。读过徐高阮《山涛论》良久以后翻这本书,仅凭残存印象都能看出其开口就错(所以我还是去复习陈寅恪和徐高阮吧)。
评分通篇“大概、也许、可能、似乎。写史实考据不足,全是自己的揣测,写故事文笔又一般。满是作者故作清高的视角,新年第一天就浪费这垃圾上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