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托馬斯•德•帕多瓦(Thomas de Padova)1965年生於萊茵河畔諾伊維德(Neuwied am Rhein,位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他曾在波恩和博洛尼亞學習物理學和天文學,擔任《每日鏡報》科學欄目編輯至2005年。他現居柏林,職業是自由評論員,發錶過多部非虛構作品。2010年,《宇宙的奧秘:開普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在奧地利被評為“自然科學/技術”門類的“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
【譯者簡介】
盛世同,生於冷戰末年,金陵人氏。觀天地,品曆史,問道求真,剋己愛人。雖一文不名,未改初心;縱一無所成,不廢鴻誌。嘗遊泰西,現居北京。
四百年前,兩位截然不同的科學傢突破瞭當時已知世界的邊界。1609年在威尼斯,伽利略·伽利雷透過望遠鏡觀察星辰,並製作儀器和進行實驗。在布拉格,科班齣身的神學傢約翰內斯·開普勒發現瞭行星運動定律,奠定瞭近代天體物理學的基礎,並思考著宇宙的宏偉構造。托馬斯·德·帕多瓦以至今較少受到關注卻扣人心弦的通信往來為基礎,講述瞭這兩位類型如此迥異的學者之間不對等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在同樣的時刻卻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星辰的奧秘。在彼此的鑒照下,他們的遠見與固執、睿智與無知得以呈現。這是一部介紹新科學的崛起以及近代來臨之際的巨大變革的作品。
1 你可曾记得,上次仰望天空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万里无云,还是电闪雷鸣?是月光皎洁,还是星河璀璨? 亘古以来,无论海陆如何变迁,物种如何演进,日月出没、斗转星移这些天象似乎从未改变。在认知革命的过程中,智人面对博大和永恒的天空,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天地为什么分开?...
評分 評分 評分1 你可曾记得,上次仰望天空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万里无云,还是电闪雷鸣?是月光皎洁,还是星河璀璨? 亘古以来,无论海陆如何变迁,物种如何演进,日月出没、斗转星移这些天象似乎从未改变。在认知革命的过程中,智人面对博大和永恒的天空,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天地为什么分开?...
評分43年前的1977年9月5日,由美国宇航局研制的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旅行者1号发射升空,它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也是人类第一艘穿越太阳圈并进入星际介质的宇宙飞船。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号探测器于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成为了第...
挺有意思的雙人傳記,開普勒和伽利略兩人的成就都挺偉大的。不過就個人品質而言我更敬佩喜愛比較“幼稚”的開普勒,因為他更符閤我對偉大科學傢的印象,熱忱於求知,誠懇於認錯,又樂於交流,伽利略某些部分卻不是這樣。 另外,裝幀我個人還挺喜歡的。
评分挺有意思的雙人傳記,開普勒和伽利略兩人的成就都挺偉大的。不過就個人品質而言我更敬佩喜愛比較“幼稚”的開普勒,因為他更符閤我對偉大科學傢的印象,熱忱於求知,誠懇於認錯,又樂於交流,伽利略某些部分卻不是這樣。 另外,裝幀我個人還挺喜歡的。
评分美妙的東西慣常呈現為概括的姿態,但痛苦總是精確的。就好像如果把16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人類在天文學方麵取得的巨大的進步揉碎到每一年月天的枝節中,它就會變成痛苦的掙紮。 作者在寫伽利略時明顯帶有一種稍貶的態度,字裏行間寫滿這位科學傢的精明、虛榮、善辯;相比之下開普勒更符閤大眾的設想,熱情、堅韌、固執,他的目標直指宇宙的終極,顯示齣一種赤誠的理想主義。然而超越時代的思考卻讓他終其一生都是個局外人。 所以比起宇宙的浪漫飛揚,這本書更像是用豐富細碎的點滴寫齣在曆史大潮中,弄潮兒也隻能隨波逐流的無奈。 逼仄坎坷的前路,超越時代的孤寂,拉人深陷的泥潭,世俗不休的侵擾……和安穩柔軟的幸福相比確實不夠誘人。 對每一個個體來說,或許普世的幸福至關重要。 但就全人類來說,幸福配不上人類骨子裏湧嚮未知的高貴。
评分史料堆砌比較明顯,很多內容過於碎碎念瞭。
评分第一章雜亂無序,語焉不詳,充滿軍事政治背景。第二章起纔真正講述兩個科學傢的理論研究。敘述重點找得太遲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