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欧洲》主要内容:两位学者在平时的读书、写作生活中,向以挖掘史料、独立思考为乐事,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审视、批判自己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在此,他们带着各自的观点、问题与疑惑,闲聊历史上的欧洲或中国。闲聊跨越时空,远眺17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围绕着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两大主题,聊及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市民文化、宗教、民族、市场经济、革命、政党、全球化等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
1 从这本小书里我找到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支点,是史傅德在讲述公民社会在欧洲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候所力图澄清的,“公民社会相对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说白了,就是一个公民社会的产生,并不需要一个意识形态做为先决条件,或者以它做为理论的支撑。 史傅德强调:我们不能说我们...
评分陈东民說:直到如今,我想中国人还没有摆脱这种思维方式。先想好了社会形式,然后制定实现的计划。这样你永远达不到目标。社会发展有自己的轨道。
评分对于书中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评述,我认为有欠精准。书中对公民社会的陈述,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受益良多。 陈乐民:对我影响最大的十种书 新华网 ( 2003-08-01 11:24:28 ) 稿件来源: 南方周末“秘密书架” □陈乐民 陈乐民,1930年生,中国社会...
评分分裂的社会更容易激荡思想。我还在想,宗教改革的基础之一会不会是印刷术在欧洲的发展和(可能的)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的教育、(可能的)较高的识字率呢?否则大家怎么自己去读和理解圣经?只是一个想法,没有看过有材料佐证。
评分陈东民說:直到如今,我想中国人还没有摆脱这种思维方式。先想好了社会形式,然后制定实现的计划。这样你永远达不到目标。社会发展有自己的轨道。
简单清楚有启发意义的小册子
评分翁婿对话,不可思议~好厉害
评分简单清楚有启发意义的小册子
评分“公民社会是自然的、有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个极其复杂、艰难甚至血腥的发展过程,历史为此付出了代价,而不是人们拍拍脑袋想象出来的。”
评分就“公民社会”和“启蒙精神”两个话题在陈乐民和他的女婿来回讨论着,书中强调这两个元素的长期发展特征,欧洲国别上的英、法、德差异较大,陈老怀着学习请教的心态来和女婿讨论宏观上的中西差异,总感觉两人的话语和思维不仅不算一国造成的,更是不算一辈人造成的,书后的人名索引基本就是本书来回讨论的西方思想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