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it was first released in 1962, "The Shape of Time" presented a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Drawing upon new insights in fields such as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 George Kubler replaced the notion of style as the basis for histories of art with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sequence and continuous change across time. Kubler's classic work is now made available in a freshly designed edition.
方闻的《心印》(Images of Mind)、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的《被遗忘的真迹》以及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几本书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通点——影响程度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先后引用到了George Kubler的这本The Shape of Time。在1963年出版伊始...
评分方闻的《心印》(Images of Mind)、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的《被遗忘的真迹》以及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几本书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通点——影响程度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先后引用到了George Kubler的这本The Shape of Time。在1963年出版伊始...
评分Kubler的《时间的形状》(the Shape of Time)写就于1962年病中。1960年代的艺术史在象征学和形态学的两极中摇摆。审美是形式还是意义,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问题或许时至今日还未能解决。Kubler绝对不是要抛弃意义去做一个绝对的形式主义者。康德审美理论中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评分Kubler的《时间的形状》(the Shape of Time)写就于1962年病中。1960年代的艺术史在象征学和形态学的两极中摇摆。审美是形式还是意义,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问题或许时至今日还未能解决。Kubler绝对不是要抛弃意义去做一个绝对的形式主义者。康德审美理论中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评分方闻的《心印》(Images of Mind)、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的《被遗忘的真迹》以及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几本书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通点——影响程度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先后引用到了George Kubler的这本The Shape of Time。在1963年出版伊始...
艺术品或者讲它的特征可以按序列排列,每个序列中都有许多现象,这些现象因为表现对问题的相继“解决方法”而聚集一起,这些解决方法表征出最初问题的各个方面以及问题的固有可能性。所以就阐释某个特定的艺术品来说,对它的诠释不如它的年龄,对于编年时间而言,依次相关解决方法往往相距甚远,这就说明每个序列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发展,其时间具有特殊的形状。
评分#補習美術史理論
评分這本書暫時需要擱置一旁,但卻需要時不時拈來再瞟幾眼
评分深刻
评分1-3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