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hape of Time

The Shape of Tim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Yal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George Kubler
出品人:
页数:144
译者:
出版时间:2008-4-17
价格:USD 20.00
装帧:Paperback
isbn号码:978030010061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 
  • 艺术理论 
  • 物质文化 
  • Anthropology 
  • 方法论 
  • 历史 
  • 文化研究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When it was first released in 1962, "The Shape of Time" presented a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Drawing upon new insights in fields such as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 George Kubler replaced the notion of style as the basis for histories of art with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sequence and continuous change across time. Kubler's classic work is now made available in a freshly designed edition.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方闻的《心印》(Images of Mind)、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的《被遗忘的真迹》以及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几本书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通点——影响程度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先后引用到了George Kubler的这本The Shape of Time。在1963年出版伊始...  

评分

Kubler的《时间的形状》(the Shape of Time)写就于1962年病中。1960年代的艺术史在象征学和形态学的两极中摇摆。审美是形式还是意义,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问题或许时至今日还未能解决。Kubler绝对不是要抛弃意义去做一个绝对的形式主义者。康德审美理论中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评分

方闻的《心印》(Images of Mind)、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的《被遗忘的真迹》以及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几本书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通点——影响程度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先后引用到了George Kubler的这本The Shape of Time。在1963年出版伊始...  

评分

方闻的《心印》(Images of Mind)、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的《被遗忘的真迹》以及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几本书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通点——影响程度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先后引用到了George Kubler的这本The Shape of Time。在1963年出版伊始...  

评分

Kubler的《时间的形状》(the Shape of Time)写就于1962年病中。1960年代的艺术史在象征学和形态学的两极中摇摆。审美是形式还是意义,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问题或许时至今日还未能解决。Kubler绝对不是要抛弃意义去做一个绝对的形式主义者。康德审美理论中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用户评价

评分

such a poetic, beautiful, and insightful piece about art and human history. 要重读十遍. 发现我喜欢的好多知识分子都是我校毕业的,或是在我校教书的,有点开心

评分

新版 此书过于牛逼 未来学

评分

Kubler和Kuhn的书竟是同一年出版的(1962年)…Kubler的prime objects&replicas加上solution&problem简直能和kuhn的normal science/revolutionary theory还有阿甘本paradigm的part-whole,general-particular遥相呼应了。不过Kuhn是想方设法区分art和science,Kubler却是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art 和science(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最有意思的确实要属他对actuality,Series的开放性,人同时对熟悉的事物和未知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连续性和不断的重复)的论述,最bold的评论还是结尾处,未来和过去的关系几乎(或者已经)是决定论式的了…没击中我

评分

看完想写一本《文学史的形状》XD。在库布勒看来,以风格发展为主轴的美术史叙事不过是18-19世纪学者的发明。这种叙事无一例外地把美术形式的发展描述成为“滥觞期-成熟期-衰落期”的三段落形式。其结果是把汇合了不同时段和艺术形式的一部美术史建构成若干这种系列的硬性综合。这种以生物生长、衰老和死亡为比喻的历史叙事是相当幼稚的,只代表了美术史学科刚开始系统化时的思想水平。库布勒在后现代观念盛行之前,自己仍然希望能够找到描述美术史整体发展的一种普遍的叙事模式。他仍然认为美术史有完整的形状,他提出的“连接性解答”理论,并不否定美术形式的发展系列,而是把这种系列看成是人们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出的不断解答,而不是美术形式自身发展的结果。在他看来,这种解答所形成的系列是开放而非封闭的,面对将来的而非面对过去的。

评分

the arguably timeless mine of inspirations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art theory. The crucial is its language not being contaminated by French literature theories, likely pre-Foucault-Derrida art history writing in English worl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