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写就的,这样的历史令我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心生敬重。常常在写作中不由得搁笔长叹,想及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一旦面临危机的时候,年轻人能否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是否能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面对最惨烈的战斗英勇无畏?对于《朝鲜战争》的写作而言,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我力图让今天的读者在《朝鲜战争》中因为祖国、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还有那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我曾反复阅读他后来身陷囹圄时写下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交代材料”,这位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了一生的人,他所经历的是我们许多人根本没有勇气和力量承担的。这就是构成历史的不同寻常的内容,是历史事件中最值得书写的那部分内容。
《朝鲜战争》第1次出版的时候,名为《远东 朝鲜战争》,现在重新修订后再版,采纳了众多读者的意见,更名为《朝鲜战争》。同时,在修订的过程中,采纳军史专家的意见,将书中所有的电文重新一一核对;并在海内外一部分读者的建议下,引用了此书出版后美军新问世的战争史料。
忘记了所有的战斗细节,只记住了茫茫的冰原、连天的炮火、疲惫不堪的急行军和喋血的恶战。从武汉阳光灿烂的大街走向冰雪覆盖的盖马高原的营长揣着未婚妻的情书,停火前的最后一刻被炸断了双脚的小战士,志司里苦竭心智、憔悴不堪的彭总、洪学智,以及站在他们对面的麦克阿瑟 李...
评分2018年2月20日夜,看完了王树增的《朝鲜战争》,掩卷四顾心茫然。 历史真相就像反比例函数的X轴,后来人就像那函数曲线:我们只能尽量接近真相,但永远也无法真正知晓真相。或许本书不如历史研究著作那般严谨,但作者通过下到中美双方士兵的生动细节,上到毛主席、彭德怀、杜鲁...
评分较为概略地了解抗美援朝的全过程,什么是一到五战役,释了不少疑团。我知道豆瓣的氛围,但无论各种价值观,都必须为这场立国之战,为其中牺牲的英雄,而尊重。这是民族骨气! 这些中国士兵忠实地执行了他们的任务,没有一个人投降,顽强战斗到底,全部坚守阵地直到战死,无一人...
评分虽然已经过60多年了,依然没有公布志愿军一共阵亡了多少战士,觉得这是对英灵的不公,其实没必要以伤亡大为羞耻,这本身就不是等量的战争。 纵观整场战争,志愿军战力与美军还是相差甚远,这也无奈,武器差距太大了,只能以不怕牺牲来弥补这差距。而且,战术上美军第四次战役...
评分掩卷长叹,60万字,沉重的这几年。 如果从时间脉络来讲,大约就是这样:美国宣布自己的防区不包括朝鲜和台湾—北朝鲜攻入南朝鲜(苏联并没有阻止)--南朝鲜溃败—联合国军队仁川登陆反攻到靠近鸭绿江—志愿军加入打过三八线—联合国军反扑至三八线—停火协议签订。当然了,朝...
好久没有读完超过五百页的书了。在发烧期间开始读它,找回了久违了的阅读的流畅感和愉悦感。王树增擅长于挖掘资料,不像《黑雪》那样煽情,但每一个细腻的细节故事都很大动人,让人再一次领略我们共和国那些最普普通通的“最可爱的人”。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做到这样的英勇和无私,我想肯定是
评分历史没有假设和如果,这场战争奠定了之后60年的世界格局。向长眠于盖马高原的最可爱的人致敬!
评分他们曾穿着单衣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然后开始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他们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尸体继续冲锋,哪怕战斗到仅剩一人;他们曾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年轻,却牺牲的惊天动地,他们值得我们记住,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我们的军队曾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
评分相对已经客观了。
评分看到不能再看 不敢再看 也不愿再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